2013年3月29日星期五

人類無盡的黑暗面--《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重整文檔,發現大學時代的數篇觀影後感,挺喜歡,是當年用心寫的,也不浪費了,添上圖片,在此再發表,聊作人生階段的記錄吧。
************************************************
  《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不是紀錄片,但它比紀錄片更具有力量去表現一種殘酷的真相。

《舒特拉的名單》(1993) IMDB評分:8.9/10
http://www.imdb.com/title/tt0108052/

  導演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曾說過他曾想在八十年代拍這套電影,但最後他放棄了,因為他自覺不夠經驗能力能處理好這個題材,為免整出電影流於悲傷,他延後了,所以直到九三年才有這作品的出現。

  他對自己預計得很準。確實,這出電影沒有特地營造一種悲調,因為事情本身已經足夠令人心痛,一種不多加情感的拍攝手法更令觀眾感到震撼。

  舉一例子。開首宴會的快樂,舒特拉集資設工廠,德軍佔領波蘭後為猶太人分類(是否專業工人),到工廠正式運作,不少本身非專業工人的被救進成為舒氏工人。這前數十分鐘的電影,調子是輕快的,甚至有些場景是頗幽默的,如那歷史的老師的叫嚷(教歷史非專業技能嗎?)。

上流社會虛假的歌舞昇平。

  這種調子直到一個缺了左手的舒氏工人在某朝親身多謝舒特拉為他謀得一份工作,在第二朝上班時,卻被一德軍士兵看到他的殘缺,說著他是一個猶太人,更是一個殘廢的人,沒有生存的價值之類的話,然後輕描淡寫的一槍轟了他。一個毫無過錯,對自身工作自傲的殘疾老人就如此死去。這一槍,是特別震撼我的,這位老人是這套戲的第一個無辜死者,對比之前太輕鬆的情節,明示了之前的平和是假象,向觀眾預示了之後的血腥。這一槍,是血的序曲。

當你體會到人命有賤如螻蟻之時,你才會驚覺這刻所擁有的自由有多可貴。


  我對電影中的血腥一向都不陌生,也不怎樣害怕。有不少電影中的角色是死狀很駭人的,但僅此而已,頂多被一嚇,卻不至於不敢看。但在《舒特拉的名單》中,縱使大多數平民的死都是被德軍一槍轟頭致命,血流得不多,我卻不想看。因為,太痛了,心跟隨著的痛。畫面沒有甚麼出現酷刑,毒氣營也只以煙囪冒出的黑煙暗示剛過了一場毒殺,但一切都令人心寒,附帶有一種無比的真實感。

  僅從上文看,我好像完全沒談過本身舒特拉這個有趣的故事,只著眼於此片顯露的歷史(特別是德軍的殘暴上)。確實,因為這種有如真實的影象比情節本身更震撼我。誠然,舒特拉的故事是傳奇而富有娛樂性的,所以,怕沉重的觀眾單單欣賞這故事也能得到足夠的娛樂。但我覺得此電影偉大的地方是其以相對輕鬆的手法(比起直接的紀錄片)顯露了一幕幕人類的底線。就如史大導自己所言,他並非想批判甚麼,而是想每位觀眾看過後能感到些甚麼。

你不一定擁有舒特拉的財富和手段,但你能擁有其助人之心。
能有心去助人,這社會就會多一分美善,少一分邪惡了。


  拾劉紹銘老師的牙慧,套用他一句話,他說過,這世界上的人每多一個人看過《一九八四》,就多一個人醒覺,世界就多一分保障、安全。《舒特拉的名單》亦有異曲同工的用,或許,比起這本厚厚的二三百頁的書,電影更能流通全世界。

  祝願。

  戰爭永遠是殘酷的。殘酷得你不願接觸它,但我們卻應該理解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