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星期二

《北京遇上西雅圖》──失去自己,也就只餘寂寞

《北京遇上西雅圖2》快將上映,在女朋友推薦下看回首集,意外的感到好看,故事和角色的背景設定也見新鮮感,小子便也在此寫寫些觀後感。

《北京遇上西雅圖》(2013),薛曉璐編劇,湯唯、吳秀波主演。

電影中的男女主角郝志(吳秀波飾)和文佳佳(湯唯飾)在相遇前皆過著別人安排的人生,郝志原是國內的名醫,是心臟科權威。和太太婚後移民美國,太太竟因收入比自己高,事業可繼續發展而讓丈夫辭職,專心照料初生女兒;文佳佳原是國內知名美食雜誌的編輯,有一定名氣,戲中常強調其微博有數名跟隨者,但成為富商的情婦,有了身孕後,便只能放下一切,遠渡美國安她的胎。

一開始,支持他們毅然放下事業是因著愛情,換來的是豐足的物質生活,郝志一家住著兩層連地下室的獨立屋,不愁生活;文佳佳則拿著鍾總那不限額度的信用卡,肆意任性的過活,但二者付出的代價是失去自由的意志,成為家庭主夫/花瓶,再也不能隨己心而行,囚在另一半的籠中。這未必是他們所願,但卻是他們必須承受的結果。或許,他們起初也會天真的以為,愛能讓自己撐得下去,能適應這種代價,但結局原來是,過別人安排的人生,失去自己後,終歸只能換來寂寞。一個人的價值,終究不能全植根於別人身上,哪怕是你最親密的另一半也如是。為別人而活,聽起來很美、很偉大,卻也是一種自私,因為無人有權決定別人的人生,也無人有權要求別人背負自己的人生。所以,為著女兒啞忍犧牲的郝志,最後也只能和追求事業的太太離婚;文佳佳如無根浮萍,縱愛上了郝志,當鍾總派司機接她時,卻只能將情感吞入心內,默然回國。當你一開初選擇放棄自己,將自身置於從屬對方的下位時,到關鍵時刻也就不能埋怨自己曾經的決定了。

過別人安排的人生,失去自己後,終歸只能換來寂寞
(網上圖片)

另外一點小子深有所感的是,人的感情是需要在相互的生命中出現,用行動來建立的,正巧如小子上一篇文《在你的生命中出現》所論。每個人也有情感上不同的需求,沒有任何一種能單單用金錢填滿的。文佳佳孤身在異國,只求在聖誕佳節能看到愛人一面,開門只見送來名貴包包的員工和一張道歉卡。不知他有否欣賞過文佳佳的廚藝?她入廚時那專注和喜樂,可騙不了人。然而,親嚐過其手藝的是只有郝志和朱莉。不只是愛情,友情也如是,文佳佳和周逸便是一例,由一開始的互相憎厭、鬥嘴,到文佳佳因周逸穿羊水跑了三條街尋幫手,二人的友情是互動而建立的。一段關係若沒有經歷,便也就如一張白紙般,沒有情在當中。沒有情的關係,便終如一縷輕煙,只能化為虛空

人的感情是需要在相互的生命中出現,用行動來建立的。
(網上圖片)


  或許,這算是一種提醒,好好檢視一下生命中的各段關係吧。

2016年3月22日星期二

在你的生命中出現

  在上星期天教會崇拜後,小子和一位熟絡的弟兄互相問候近況。當小子吐一句「近來是否很忙?有一期不見你呢」的時候,換來對方笑言:「阿JACK,你近期為何不在我的生命中出現啊?」小子知道,他這一句是玩笑,他事後也確實忘記了,但於小子而言,事後卻帶來一波思緒上的震動。

  對啊,每個人也是獨立的個體,縱是血親,也不一定同住;縱是同住,也不一定每天有交流,何況是朋友呢?我們憑甚麼要求別人主動在你那段生命中出現,成為你記憶碎片中的一個配角、過客?沒有人有這樣的義務為滿足你而存在,也沒有人應如你所願的在你所想的時間、空間中和你互動,帶給你喜樂。

我們憑甚麼要求別人主動在你那段生命中出現,
成為你記憶碎片中的一個配角、過客?
(網上圖片)

  我們應該知道,情誼是二人一起建立的,不平衡的關係注定脆弱。不知大家有否玩過一個遊戲?二人腳尖貼著相對,互相用力拉對方,當一起用相若的力度時,大家便能維持微妙的平衡,組成一個不會倒下的三角形;若一方用力,另一方卻放軟時,二人便會相碰倒下了。所以,我們不應如守株待兔的宋人般,等待你重視的人(不論是親人、愛人或朋友)主動進入自己的生命,填上他的顏色,也應該主動進入對方的生命,在其中畫下屬你專有的顏色。二人的生命重疊起來,皆在其中填下自己的顏色後,才能組成屬於你們的新色彩,就是這段情誼的獨一印記了。

  若你珍惜這段關係,不想慢慢變淡,直至消失的話,便應該定期和他/她好好聚一聚吃一餐談一談,或約出來一起逛逛街、打場球;退而求其次,透過whatsapp、臉書關心對方,分享近況也好;總而言之,絕不能將掛念只停留在心頭,卻在對方近期的生命中絲毫不留痕跡。


  若是珍重的關係,誰會想如卞之琳《斷章》的詩句「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般,帶著那股朦朧的阻隔?願與你齊賞美好風景,共行寫夢就更好了。

2016年3月6日星期日

生命非輕煙,願珍重

今年輕生的學生特別多,讓小子揪心不已。
(明報圖片)

  看著這幅圖片中那攝人心魄的一句,讓人揪心不已。對成年人來說,一聽到類似的新聞,可能會很簡單地即時評論:「何必呢?沒有任何事值得人捨棄最寶貴的生命。」但對面臨壓力的孩子來說,他是確切遇到了超出能力上限的困難,試盡了其時能想到的方法,問題卻持續縈迴其生活中折磨著他,無計可施下才會選擇自殺一途。通常,這是一個累積的過程,而非突然的爆發。

  雖無從得知這十數位學生因何而自盡(其實每年也有,但印象今年特別多……),或是學業未如己意,或是遭愛人所棄,或是遇同儕欺凌,或是受父母師長責難,推測的理由可以是無盡多,但小子疑惑的是,為何那一刻,他們不願找人求助,又沒有人在事前累積的階段察覺到異樣呢?

  我們不能只用自己的眼光去看這接二連三的事件,左一句「失戀又幾閒,我都失過啦」,右一句「我當年讀書重差添啦,咪又係咁」,這是何等的狹隘和不公平。正如小子當年成功升讀大學後,回頭一想,只覺高考並無所想的難熬,以前何必如臨大敵,耗盡兩年精力心神呢?但重點是,於中六、七的小子而言,高考就是那階段最大的目標,確實佔據了生活中最多的時間。所以,這裡牽涉到人們有否足夠的同理心去正視事件。

  面對這樣的悲劇,小子作為教師,倍感難受。若大人們能對孩子多一分的耐心,多一分的欣賞;少一分的壓迫,少一分的比較,小子深信,這些悲劇是可以避免的。在網絡世界,給好惡的評價實在太廉價了,哪怕你對那人或事沒有甚麼認知,也可以輕易的給一個「讚」或「嬲嬲」,人們已習慣這套形式。延伸至現實世界,我們也很自然的缺乏耐性。但人真的有很多面,單憑你所認識的一面,真的足以評價那人?或給予其應有的待遇?何況有時候,有些人連一面也不認識,卻單憑第三者口中一句話已定下判語?

  近兩個週末,小子作為帶隊導師,陪著幾個中一二學生去院舍探訪老人。有一位中一生,在校時如小霸王,言語失禮,行為失控,無心向學,令眾師生頭痛不已。沒人料到他面對老人家時,最是用心,對老人甚是尊敬。其中一戶老人身患重疾,連吸氣也抽痛,他立時眉頭緊皺,事後主動向小子提出能否找人幫助這老人。小子甚欣賞這學生,讓人意外的是,當小子當著眾人面前稱讚他時,他竟怕羞臉紅了,實在打破了眾人對他的認知。這樣的例子,小子遇過不少。

若你擁有欣賞人的目光,便帶給別人溫暖。
(網上圖片)

  大人們,你願意用多些欣賞人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孩子(不一定是指子女,後輩也合用)嗎?嘗試不再輕易地用自己的想法和經歷套用在他們身上嗎?認知到每人的不同和限制,不再輕率地比較他人?或許,你這些舉動所帶來的一分溫暖,除了會贏得對方的認同外;在緊張關頭,甚至可能救助到一條生命。祝願往後不要再有學生輕生,小子不用再因而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