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寧為有清一代其中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宮廷畫師,備受乾隆寵譽。能以一個西方人的身分屹立於清宮中五十年,可算是獨他一人。聽起來這麼厲害的人,在當時融會了中西兩方的畫技,開闢了一條新路出來,但根底還是求真寫實的。
郎世寧代表著有清一代帝王肖像畫的最高水平,乾隆皇帝譽其「寫真無過其右者」,可見一班。本人將以《乾隆朝服像》為研究主體,以唐代《步輦圖》作開題,透過和明朝的《明世宗坐像》和清康熙時的《康熙朝服像》對照,具體分析一下郎世寧作畫的特色,讀者亦可從中得知帝王肖像畫於明清時的流變、演進、風尚如何。 看看朗氏作畫有多寫實吧!
經過宋代理學格物論的影響,中國畫家於寫實方面已比前重視。直到明代,帝王肖像畫也形成了一種傳統,學者畢梅雪述及「按照傳統要求主要表現正面朝服像。……皇帝經常被安排端坐在寶座之上。這類肖像畫的效果是靜止對稱的,頗為死板僵化,著重表現的是皇帝的身份,並不是對皇帝本人的描繪」。從《明世宗坐像》可見,比起唐代,肖像畫的發展已不可同日而喻。但為何學者對此之評價如此低呢?這是因為比起受以寫實為傳統 的西方畫技影響的清初肖像畫,論寫實,實在有所差距,比起標誌肖像畫最高水平的郎世寧,更是遠之又遠了。
現在就著三幅畫作(《明世宗坐像》、清《康熙朝服像》及《乾隆朝服像》)的局部細比,包括皇帝的臉部、衣袖、衣服和其坐椅,讓讀者對郎世寧的寫實水準有有具體了解。
局部(一)──臉部
畫中的康熙帝比之上圖,明顯細緻了不少,如呈現了眼角的老人皺紋,面頰和眼角對外也打了陰影,展示了臉的凹凸,可見已受西洋畫技影響。畢梅雪特別言及畫中人的眼,形容為「具有穿透力但略帶失意的目光」,已不再是呆滯死板,而令觀者能有所感了。
到郎世寧所畫的乾隆帝。畫中之乾隆剛登基,正值盛壯的25歲,當然沒有明顯的皺紋,郎世寧只在臉上輕筆打陰影來營造立體感。最精彩是其微翹的嘴角,充分呈現出乾隆那時的意氣風發。就著郎世寧畫肖像的技法,學者楊伯達歸納為「有立體感而又減弱了明暗度,沒有濃重的陰影和過強的高光,效果比較柔和」,這和傳統的西方畫法,強調明暗對比度、高光和黑影的寫生已有所不同,是郎世寧來華後學習了中國傳統的畫技,再融會其西方畫技,形成這種符合乾隆帝審美觀的肖像畫法。楊伯達讚揚其為「融合中西畫法的新體繪畫的創始人和推行者」。
從上圖之衣袖和衣服兩部分看,基本上明世宗(左)的衣服只有寥寥幾筆褶皺,也沒有陰影對比,感覺平面,立體感欠奉;
康熙(右)之朝服較細緻,表現褶皺的線條多了不少,兼皺處有輕的陰影,令衣服有了層次感,比較像真,惜由於光暗對比不足,未能表現出衣服的質感。但總算可見寫實的進步。
郎世寧所畫的朝服,處理方法和人物臉部截然不同,對臉部是因避免強烈的陰影造成陰陽臉,有損皇家威嚴,因而改進。畫中之物件則無需如此忌諱,故圖中的朝服「在明暗、體積、肌理和透視方面更多地借鑒了歐洲技法」,其高明的寫實功架表現在其「褶皺的處理以及色彩的細微變化所表現的織物的質感」。確實,觀賞者只需單憑肉眼,便足以感受到乾隆朝服的柔順,應是高貴的絲織品,比之前兩圖,從寫實的角度而言,技藝高明多了。
局部(三)──坐椅
郎世寧在當世以善寫實聞名,乾隆也在郎世寧之作《平安信春圖》中題詩讚揚,「寫真世寧擅」一句可謂道出其所長。細看左圖,郎世寧透過大量的波浪線條來描繪乾隆之坐墊,充分呈現出坐墊的柔軟,細節如斯鉅細無遺,可證郎世寧之寫實畫技當至何等高的水準。
透過三幅帝王肖像畫的比對,讀者應該對郎世寧的作畫風格和特色有一個直觀的認知,其細膩寫實在當世可謂無出其右,更兼之能融貫中西之畫技,於其時之皇宮大有貢獻、影響。但凡事總有過程,郎世寧這種「新體繪畫」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郎世寧來華多年,一路學習、參透中國技法而練成的。
分享完畢,感謝閱讀。
各位讀者,朗世寧的畫是不是畫得很真呢?這樣看畫有趣嗎?覺得朗世寧很厲害吧?:)
P.S. 這文章是撮自本人的功課,註腳就不細錄了,純是完工後覺得題材有趣,才想和大家分享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