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3日星期六

若遇到了死神,你會有甚麼反應?

昨晚在電影中心看畢《依戀在生命最後八天》,當中有一幕,牙比黑人更白,笑容可掬的死神阿巴列出場了,喜感甚重。

主角拿沙.阿里五天前決心尋死而不得,到真見到死神的那剎,卻嚇得立刻跳下床飛奔,及後不斷求饒,真有點葉公好龍的況味。

死神坐在檯的一邊,命拿沙.阿里坐下,二人對坐的那幕,立時令我想起英瑪.褒曼的名作《第七封印》中騎士與死神對奕的經典一幕,這算是致敬嗎?

不妨比較一下,看起來很像吧?

但二人的表現可真南轅北轍,被命令坐下的拿沙.阿里拿著煙的手可在震抖;騎士則是遇見死神時,氣定神閒邀請死神對奕,席地而坐,拿著棋子,侃侃而談,有了上圖的一幕。

為何二人有這樣的差別?

惟心有道無道之別。

拿沙.阿里心中無道:視作生命的小提琴已碎,以為終生所愛忘記了自己,那剎便自覺生存無意義,是虛浮的。

騎士心中有道:歷經十字軍東征之戰場,飽覽死亡,疑問在心,上帝在哪?為何會有如地獄般的景況出現?不斷思考,務要尋得答案。

我無意說得高深,這裡的道,其實就是所謂「人生的意義」,可以是人(如你所愛的),可以是物,可以是價值觀,人人不同。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軟弱的時候,但若你活在世上,了解自身存在的價值所在,知道方向,或心有寄托時,那麼,縱遇到任何挫折、逆境,便起碼能如暴風中下了錨的船一樣,雖搖晃不定卻無憂飄遠。若是道堅者,更可合「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一句,如死神對騎士說「我在你身邊很久了」時,騎士能這樣回應:「我知道。我的肉身害怕,但我的心不怕。」酷!這是一種境界的不同。

若能有選擇,寄願是善道活存在人的心內。寄願,當人們遇見死神時,是面容平靜,眉頭微皺,心只會想:哎,這麼快要上天國了?我還想繼續幫助在世上受苦難有需要的人呢!


想想看,若遇到了死神,你會有甚麼反應?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轉載+按語)陽光時務:昂山素姬諾貝爾和平獎致辭摘譯

按語:在昂山素姬的這篇演說當中,最令我佩服的是她能堅守價值觀和公義。
或許我天真,孟荀二人皆巨儒,前者主性善;後者主性惡。然我寧堅信孟子:人天性是善的,任何人也定有光輝的一面的,只是後天的影響致惡生,而不是人天生便是邪惡。
我十分認同昂山素姬對善的力量的認同,正因為這個世界太混濁,社會太缺愛,每個人的愛和良善,就如嚴寒中僅餘的火種,不單須細心保護,免遭風吹滅,更應該乘每個機會將這火傳給多些人,讓更多人能熬過寒冬,讓更多人心底能有盼望,讓更多人能真心相信:「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世上有再多的善也不會嫌多。」
「用敏感的心去體察他人的需要,是用溫暖的情去回應他人的期望 。」
 「小惡毋作,大惡務去。」

此處的守善和去惡,擴而充之就是聖經所言的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

 你能從行動上來履行公義和良知嗎?
 這絕不易。本人努力篤行己身,冀望成為言行一致的人。諸君共勉之。

***************************

1. 絕對之和平


「絕對之和平在人世間是難以企及的,但這並不妨我們朝此目標進發。如同沙漠之客旅定睛於啟明之晨星,我們亦當定睛於斯。即便我們難以求得人間的絕對和平,但我們為此而付出的努力將會使得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互信互愛,進而讓我們這個地球村變得更加平安與友善。」

("Absolute peace in our world is an unattainable goal. But it is one towards which we must continue to journey, our eyes fixed on it as a traveler in a desert fixes his eyes on the one guiding star that will lead him to salvation. Even if we do not achieve perfect peace on earth, because perfect peace is not of this earth, common endeavors to gain peace will unite individuals and nations in trust and friendship and help to make our human community safer and kinder.")

2. 善惡共存

「夫和平於世,乃歸於一。坤輿萬國,唇齒相依。若夫惡者居上,善者居下,則吾輩皆處險境,無可倖免。然則問曰:除惡務盡,可乎?答曰:不可!蓋因人之天性,有善有惡,善惡共存。然吾輩當小惡毋作,大惡務去,以盡人性之善也。」

(The peace of our world is indivisible. As long as negative forces are getting the better of positive forces anywhere, we are all at risk. It may be questioned whether all negative forces could ever be removed. The simple answer is: “No!” It is in human nature to contain both 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 However, it is also within human capability to work to reinforce the positive and to minimize or neutralize the negative.)

3. 一個良心犯對我們來說已是太多。
「當你們看著我,聆聽我演說時,請不要忘記那個已被重複多次的真理:一個良心犯對我們來說已是太多。」

( As you look at me and listen to me, please remember the often repeated truth that one prisoner of conscience is one too many. )

4. 戰爭並非槍殺和平的唯一戰場

「戰爭並非槍殺和平的唯一戰場。人們的苦難在哪裡被漠視,哪裡就會埋下鬥爭的種子。因苦難生辱、苦難生怨、苦難生怒。」

(War is not the only arena where peace is done to death. Wherever suffering is ignored, there will be the seeds of conflict, for suffering degrades and embitters and enrages.)

5. 善的力量

「每一次我受到善待,無論小善或是大善,都使我相信:世上有再多的善也不會嫌多。為善,是用敏感的心去體察他人的需要,是用溫暖的情去回應他人的期望。若有善在,一個最簡單的動作也能打破一顆沉寂的心靈。善,可以改變我們的生命。」

("Every kindness I received, small or big, convinced me that there could never be enough of it in our world. To be kind is to respond with sensitivity and human warmth to the hopes and needs of others. Even the briefest touch of kindness can lighten a heavy heart. Kindness can change the lives of people.")

6. 民主乃人權之保障

「若有人問起我,緣何會為緬甸之民主而奮鬥?蓋因我篤信民主之政體與民主之實踐乃人權之保障。」

(If I am asked why I am fighting for democracy in Burma, it is because I believe that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s are necessary for the guarantee of human rights.)
    






















本文來自: (陽光時務) 原文連接:http://www.isunaffairs.com/?p=7282

2012年6月17日星期日

六月十六記雜事二則

  午,余應鄭師之約至展林畫廊,暢觀其書法展,只感一生至此,礪神求書道,盡心履師職,無憾矣。鄭師回首三十四載,可言桃李滿門,各方友好臨摯賀,憑字暢抒心中情。余心深敬之,觀乎己身,遠矣。當克己盡師之道,非成教匠。願鄭師退休後續近主愛,和之樂之,感恩。

  四時許,余於旺角巧接凌峰來電,得知是夜球賽取消,故改道青衣。
  抵站,至星巴克,同檯有一母子,余始批文。母已孕,其子約三歲。觀乎母育子之況,母誦伊索寓言,配以仿風、獸之聲,子樂甚,撫掌應之。母之言雜以中英,子亦應之中英,用咖啡、蛋糕時,母子各互讓啖之,一檯皆悅,此之曰家教也。

2012年6月16日星期六

請好好感受美-《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閱書報告

毫無基礎的你,若想認識藝術,但時間只容許你選讀一本書,不要猶豫,就以下這一本吧。
(本人做報告時是閱讀繁體版的)


附上電子版(簡體pdf),謹供學術研究、自身閱讀用途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1867649.html (上)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1867650.html (下)

****************************************
《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蔣勳著,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13月,第一版。229頁。港幣198元。

  「一杯香茶、一本好書,永遠是人生的最高享受,尤其是有關藝術的書籍,是心靈的淨化劑。」當我初收到老師這份評分準則,看到這番話時,心想:會否有點陳義過高?我很愛閱讀,但套在既有限時又有要求,極任務導向的功課上,真能享受嗎?

  閱畢此書後,我深感老師不止沒有誇大,反而寫得收斂了。這本藝術書,確實是心靈淨化劑,將現實工作的壓力暫且消去,令俗人如我能忘憂,真切地去感受「美」,快哉!中途更特地向父親借得放大鏡(我相信老師明白其用處,特別到觀賞山水畫的作品時),可見我觀得何等投入,心存感恩。

  蔣勳先生寫這本《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心存赤子之心。他本人從「美」中體現到快樂,他想將這份瑰寶傳承給年輕一代,讓年輕一代能感受何謂「美」,對「美」有所追求,他寄願這份「福分」能有人繼承,學懂單純地欣賞「美」的事物,令人生中不論順逆皆能有所依伴,去體會最純粹的從藝術而來的快樂。我收到、並誠摯地收下蔣先生的這份心意了,因為我就是確切從這書獲益的幸運兒,令我在這條「美」之信仰路上較正好方向前行。

  為達成其著述的目的,作者特意避艱澀的用詞,因為受眾是沒有藝術基礎的讀者,他於序中也言明「絕不故作高深」、不「賣弄考證」、不「炫耀專業知識」,所以作者行文時以他的乾女兒作敘事對象,若小孩也聽得懂,難度上應該也合適大多數人,不脫離大眾了。調適好難度,才能不令讀者恐懼(因有些人一聽藝術二字,就覺得是高深,一定難明),發揮帶領的效果,領讀者入門,真切地感受藝術和美。具體而言,全書用字淺白,常向「你」說話和發問,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和讀者交流,娓娓道來,感覺很親切。例如說彩陶時,言及古人以生鏽的鐵礦畫出紅色時,作者添上一段:「下次你到外面旅行時,不妨注意一下,石頭、泥土、花、草都有顏色,都可以做畫畫的顏料。」又例如在說東漢壁畫時,多以其時人們的生活作是題材入畫,作者會寫:「你有沒有嘗試過用繪畫來畫自己的一天,或者一個星期內做的事呢?學校上課的情形,街上的汽車,和朋友去看電影、遊公園的情形,我想,畫起來一定也像這件東漢的壁畫一樣精彩。」一下子將我們和古人的距離拉近了,更潛移默化滲出一個重要的觀念:藝術源自生活。

  另外,認識美術,其中一難點就是不同藝術門類的專門用語,非箇中人一聽,可會如霧裡看花般迷惑,投入感自然大打折扣,興味大減。就著此難,作者的處理手法是,沒有必要的就不提,只提於那門類中不能繞開的用語,生僻難明的用語越少越好,兼之絕不只空講理論,定有作品配套,令讀者能有直觀的印象。例如介紹隸書,言及毛筆的妙用時,只選取「中鋒」、「蠶頭雁尾」這二關鍵概念作切入、解說,兼之同頁(頁三四及三五)附上木簡及禮器碑的圖片。同樣情況,後文解說山水畫時提及畫家處理岩石的紋理之「皴法」,於未涉足山水畫之人而言,實與天書無疑,難辨各家分別,故每一談到,皆有作品配合,解說其法,實有撥開雲霧之效。如董源的「披麻皴」(配其《瀟湘圖》,向兩邊斜披的筆法,表現土坡的平緩),郭熙的「卷雲皴」(配其《早春圖》,彎曲畫岩之筆法,令岩石看來像雲般流動),李唐的「斧劈皴」(配其《萬壑松風圖》,橫向在紙上刷之筆法,營造石頭堅硬結實之質感),王蒙的「牛毛皴」(配其《具區林屋圖》,細密筆法,帶來動感)等。

  「美術」的範圍可以很廣闊,為符合著述的目的,讓無基礎的讀者感受到「美」,作者考察、涉及的藝術門類主要集中於能較易有直觀感受的繪畫上,就算是介紹到器物,也重在其圖案、花紋,而非其物料上。如說彩陶時,以「彩陶三角曲折紋缽」為例,作者是聚焦於在缽內的魚圖案的畫法。書法則不包含在內(除了漢時之隸書,因當中涉及畫畫的工具──毛筆的解說)。

  就著內容編排而言,作者是以橫向及縱向來安排的,縱向以時間順序,朝代的先後編定,分成十五個時期(由史前、商周、春秋戰國、漢、魏晉、東晉、北魏、西魏、唐、五代、宋、元、明、清、清末民初),特別一提,作者是以藝術的發展來定,而非從政治上來決。如正因有敦煌藝術的出現,才會有北魏和西魏這兩個獨立的時期分出來。而每一時期,則橫向羅列其重要的藝術類別及形式,以藝術家的作品為主線介紹。在唐以前,很多作品創作者不可考,但道理依舊,以作品為先。如說東晉,則言竹林七賢磚畫及顧愷之,以其作《女史箴圖》、《洛神圖》表現其時代人物畫的水準。這種安排能讓讀者對整個中國美術史有一個概念而系統的認知,最重要的是,一切以作品說話,每作皆有圖(而且有不少局放大圖呢!),才能令讀者不致憑空想,依著指引,能親自嘗試欣賞。

對蔣勳先生而言,藝術是美好的,是源自生活的,不論是題材的選擇,技法的運用,表達的形式也好,其實藝術也應該帶給人最純粹的快樂、滿足,無所謂高雅與低俗,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表現自然的山水是繪畫藝術,是美;甲骨文的刻字也是繪畫藝術,也是一種美。所以,他會叫你不用管看得懂或看不懂,單純欣賞甲骨文就好;也會給你解說黃公望那像很平凡的山水畫,其實蘊含著一種智慧、偉大,也是一種欣賞。他就是想讀者徜徉於純粹的美當中。

感謝這樣一位有心人,對中國藝術有如此熱愛,對年輕人有如此寄望。我閱畢此書後,甚感驚喜,收獲甚豐,學懂了中國繪畫不止局限於紙上之畫,有很多不同形式的表達的,象形文字是,彩陶的線、面、留白也是,黑陶的刻印也是,銅器的拓印亦是,眼光應開闊些。另外,認知到藝術的形式和作品的風格如何受社會、時代影響,此一點是蔣勳先生用了相當多的筆墨指出的,例如易碎的陶器的流行是因遊牧時代轉向農耕社會,穩定固定的生活才令我們的始祖發展陶器。又如初唐強盛,故宮廷畫也大盛,閻立本的《步輦圖》、《職貢圖》也因而留名後世。馬題材也因唐代開疆拓土之精神大盛而興,韓幹的《照夜白圖》正顯示了這精神。元代異族統治中原,漢士人被打壓,地位低下,多隱居避世,以安靜的山水尋求心靈的安靜,黃公望、倪瓚、吳鎮之山水畫作正是此例。到明代,回歸漢人統治,風氣又為之一變,隱士之畫風又變得入世,關注生活的人,故出現如戴進《漁人圖》、吳偉《漁樂圖》、周臣《流民圖》等以人為主角,重視描寫生活的作品。見識淺陋的我,之前並沒有從這角度來了解作品,只單純地想每位藝術家也是獨立的個體,風格很自然不會相同,真是可笑片面的認知。

所以,閱畢此書,蔣勳先生為我打開了中國美術的門,雖然離登堂入室還遠得很,但起碼,我知道前方的路大約該怎麼走。另外,不得不承認,欣賞藝術是很美好的事,確是妙趣橫生,套用其序之言,可以說,此書帶領我到美的面前,蔣勳先生的解說令我聆聽到美的言語,令我在美的面前驚訝、好奇、留連、低徊。就此點而言,他成功了。感謝。

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

無聊才寫作

若要數算我的工作中,哪任務是最令我覺厭惡的話,一定是監考,實浪費青春之舉。
今天接連有二場監考節,看著學生在寫作,到後半小時差不多皆也完工了,多已伏睡了,我的任務就是等待時間到,看到考卷寫,若以文言文書寫,最少為400字,心想,誰會寫?不如玩玩吧,也動動腦子拿起草稿寫寫文章。

****************************************
  一室皆寧,諸生伏案前,提筆書寫,如草過勁風,晃動不停。試中,有見紙而茫然無神者,苦索而無得;有靈泉滾動者,手動而無頓。吾身為師首而立於其中,顧盼左右,只感睡意之襲人,笑言生命在動不在靜。
  遙想當年,臨試前戚戚,既成後忐忑。細味其中,只餘趣韻,實無憂也。反觀此際,心在牢,身營役,是進耶?是退耶?嘆乎。
  時間將至,無聊之言當止乎。知足者常樂,當以此警自身,莫常自哀矣,當勉之。

***************************
其實,400字的文言文可真不易寫,這篇當然只是遊戲文章,,用了最後十數分鐘來寫,當然作不得準,偶一為之便好玩,若有學生向我說想以文言應考,要常規訓練的話,我則會回應:哈,哈,哈。今天天氣真好。

2012年6月13日星期三

(好文轉載)行公義, 好憐憫是這樣的嗎?

按語:事緣湊巧,今早看完這篇文章後,中午和靈德組眾同事用餐,之後和某同事談天,談及失見證,說及某些同事因曾見到某些信徒的行為而令他們對基督教產生反感,正巧和此文作者看法有點關連,很同意他所說。故在此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作為基督徒,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是我的做人準則,在主日聽道時,牧師也說過基督徒要成為別人的榜樣,按主的教導行事,不一定要強傳別人甚麼,已是榮神益人的一種。我認同這點。
正因是基督徒,所以別人對我們的道德要求會不自覺地更高,所以一做錯事,攻擊也更凌厲。所以,我們便更應篤行正道,多作反思,檢討己身。在現行社會上,心有信念,堅守正道、公義可不是一件易事,社會紛亂,人太易心冷。
別讓自己成為冷漠的人。
(慶幸,感恩,近日李旺陽事件正好反映人心未死。李先生,請安息,公道自在人心。)

****************************************
(以下為轉載文章)
挪用經文作政治論述不是問題,問題是水平太低


一篇名為「行公義,好憐憫」的文章在《基督教週報》(下稱週報)的「教會之聲」版面刊登,這篇文章的論述水平和立場引起了不少爭議。週報的發行團體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成員包括很多香港的主要教會。

該篇文章以彌迦書6章8節「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作開首,指現時香港社會,處處輸打贏要,歪理橫行,還要粗聲叫囂,咄咄逼人,開口是要言論自由,但別人反駁時,便說侵犯我的言論自由,這種混淆是非的亂象,在香港大行其道」,而且列出四個例子說明。

第一個例子是「濫用發言權」,作者指「立法會本是代表全港市民....可惜最近議會上出現一股「拉布」歪風,少數議員對部分政府提案,採用拖延手法,不斷利用發言權,無休止地發言或提出修訂案,迫使提案無法投票通過,甚至要求政府收回提案。雖然民主政治是尊重少數,但少數卻應服從大多數的決定。」

首先,這跟公義有什麼關係呢?拉布作為抗議方式,是議會政治的常見現象,其目的往往是為引起公眾關注有問題的法案,那才是跟社會公義有關。況且,香港立法會真的是「代表全港市民」嗎?那廿幾個只有公司、商會、小圈子團體才能投票的功能組別代表得了全港時民嗎?既然立法會不能代表全港市民、議席根本反映不到民意,哪又何來「少數必須服從多數」?

在第四個例子「濫用司法覆核」,作者說「港珠澳大橋司法覆核為例,因需要環評報告,拖延便是好幾年」。可是基建工程開始之前需要有環評報告,是香港法律的要求,市民申請司法覆核勝訴的原因,正正是政府的環評報告不合乎法例要求。在這個例子之中的司法覆核不但沒有被濫用,而且成了迫使政府守法的最後關卡。作者在文中其他部份提過拆除僭建物是符合法治精神,為什麼在這一段會無視法治精神中以法律限制政府濫權這個重要原則?難道在作者眼中,政府就不用守法、法治精神是不重要的嗎?

作者批評「濫用」司法復核「耗費大量時間、金錢、精力,令官司一拖再拖,讓香港競爭力自貶身價」,不知他是否明白,香港的仍能保持身價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正是法治精神未會因為一時的方便和利益而被犧牲。他可能不知道港珠澳大橋司法覆核案宣判之後,內地輿論叫好,因為透過官司迫使政府守法,在內地是一件天方夜談的事。在作者眼中,行公義就是像內地一樣,為了政府方便,法治就可以淪為工具?

其實作者提出的例子,跟彌迦書「行公義,好憐憫」的教訓有什麼關係,作者沒有說明,更沒有論證那些例子如何不符合公義和憐憫。作者重覆提及「浪費人力、物力、時間」(第三段)、「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第五段)和「耗費大量時間、金錢、精力」(第六段)。似乎對他來說,效率是十分重要的,甚至維護程序公義和法治精神更重要。他在結尾提出「聖經明訓,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主耶穌也教導我們:非以役人,乃役於人,施比受更為有福。目的就是以眾人利益為依歸....」在作者眼中,不顧市民被選和選舉權被剝削而盡快通過替補機制議案、不理政府違反環評法例令工程盡快上馬,就是「眾人的利益」,那還要是作者心目中耶穌基督的教導。




熟口熟面的和諧社會觀

最後,作者搬出很多教內人士為建制保架護航的人的說法,就是應該「多為當權者禱告,求神給他們智慧能力,在公義與愛心中取得平衡,在公平與忠心上顯出見證。」我不是說完全不應為當權者祈禱,但我們不能只呼籲人們為當權者祈禱,而不監察他們的施政。整篇文章不單不批判政府不乎公義的做法和政策,還把維護公民權利和法治精神的做法定性為不合乎公義。只要求讀者為當權者禱告,卻完全沒有提及信徒面對不公義應該有的義怒、也不提及信徒有責任反對行惡的當權者。這種讓部份信徒以為只祈禱就會感覺良好的論調,在本地基督教社群其實一點也不陌生。

無獨有偶,最近一集《星期二檔案》(12-6-2012)專訪馬時亨,他對議會文化和基建司法覆核案的評價,還有「市民批評官員要有分寸」的論調,跟上文的論點何其相似。事實上,他在專訪中說過的論點,跟他過去在宗教活動中,以經文為不義政權保駕護航的發言並無分別。與此同時,近年特區政治施政有退無進,香港核心價值被逐步蠶食,當權者不論行為和咀臉屢屢試探市民容忍的底線,有些人甚至膽敢妄稱上帝的名,高調地說自己所作所為都是為主作工,然後還有很多人爭著高(抬)舉他們作「見證」。凡此種種,與這篇《行公義,好憐憫》口徑十分配合。很多人天天向信徒灌輸這些以經文建構的和諧社會觀,這一篇文章也只是云云和諧訊息中,水平較低的一篇。




請基督教週報澄清

這篇文章沒有署名,週報也沒有說明文章來源,更沒有聲明文章意見是否代表編輯立場。那個版面名為「教會之聲」,刊登的是不是聯會的會員教會的來稿?抑或是讀者來稿?

週報背後的團體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成員教會包括很多香港甚具規模的宗派,如果那篇沒有署名、沒有說明出處、沒有免責聲明的文章,很容易被認為代表週報甚至聯會的立場。如果那就是週報和聯會的立場,我必須表示強烈反對。如果不是的話,這種不明不白的編輯錯誤也足以破壞聯會的信仰事工。

這些都是週報必須澄清的問題。

我是作為一個平信徒和會員教會會友的卑微身份,以極大耐性和包容去提出這些問題。



(12-6-2012星期二檔案截圖)

 

(2012年5月的《天使心》。封面故事是「司長的祈禱」)

轉載自庫斯克的床:http://www.kurskhk.net/763992583/%e8%a1%8c%e5%85%ac%e7%be%a9-%e5%a5%bd%e6%86%90%e6%86%ab%e6%98%af%e9%80%99%e6%a8%a3%e7%9a%84%e5%97%8e/

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天火藏書排版系統(推薦給愛小說之人!)

若果你是網絡小說書友(特別是起點友),又常用電子裝備看電子書的話,你就會知道這排版系統有多有用。

現世代,不少人也不習慣乖乖坐在電腦前看小說,反而愛用隨身的電子產品看,如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裝置。但你不是上網在網頁看,想下載傳入這些裝置看的話,內地最多最易找的是txt檔的,我們香港人的繁體視窗一開檔,全是亂碼,就算是支援簡體,排版總是差強人意,麻煩,最愛還是pdf檔最好最美觀。

這天火藏書排版系統就是方便朋友線上將橫書排版的txt檔重新排版,轉成直書排版的pdf檔。

未完!還能夠選擇三種字體:黑體、宋體、楷體,以及簡繁體字對換,及四種字體大小的選擇。你還能有更多的要求嗎?實在是相當貼心而實際的功能。



我對寫下這程式的台灣人致上最深的敬意,感謝你!

網址:http://ebook.cdict.info/


(網站還有其他功能很實用的,不妨逛逛看吧!)

2012年6月10日星期日

清代畫家郎世寧的畫有多寫實?

郎世寧為有清一代其中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宮廷畫師,備受乾隆寵譽。能以一個西方人的身分屹立於清宮中五十年,可算是獨他一人。聽起來這麼厲害的人,在當時融會了中西兩方的畫技,開闢了一條新路出來,但根底還是求真寫實的。

郎世寧代表著有清一代帝王肖像畫的最高水平,乾隆皇帝譽其「寫真無過其右者」,可見一班。本人將以《乾隆朝服像》為研究主體,以唐代《步輦圖》作開題,透過和明朝的《明世宗坐像》和清康熙時的《康熙朝服像》對照,具體分析一下郎世寧作畫的特色,讀者亦可從中得知帝王肖像畫於明清時的流變、演進、風尚如何。 看看朗氏作畫有多寫實吧!


論到最早期的帝王像,當數唐代《步輦圖》中的唐太宗。中國畫法重神韻,從左圖可見,唐太宗明顯比旁邊的宮女巨大,在人群中十分顯眼,正好突現出皇帝的威勢,卻未有顧及真實感。




經過宋代理學格物論的影響,中國畫家於寫實方面已比前重視。直到明代,帝王肖像畫也形成了一種傳統,學者畢梅雪述及「按照傳統要求主要表現正面朝服像。……皇帝經常被安排端坐在寶座之上。這類肖像畫的效果是靜止對稱的,頗為死板僵化,著重表現的是皇帝的身份,並不是對皇帝本人的描繪」。《明世宗坐像》可見,比起唐代,肖像畫的發展已不可同日而喻。但為何學者對此之評價如此低呢?這是因為比起受以寫實為傳統 的西方畫技影響的清初肖像畫,論寫實,實在有所差距,比起標誌肖像畫最高水平的郎世寧,更是遠之又遠了。


現在就著三幅畫作(《明世宗坐像》、清《康熙朝服像》及《乾隆朝服像》)的局部細比,包括皇帝的臉部、衣袖、衣服和其坐椅,讓讀者對郎世寧的寫實水準有有具體了解。


局部(一)──臉部
畫中的明世宗,畢梅雪形容為「頭和頸被描繪得頗為死板,……雙耳生硬,面部沒有立體感,甚至沒有表情」。確實,從左圖所見,畫中人兩眼呆板,沒有表情地直視前方,看不出一絲生氣。臉部也沒有陰影,相當平面。


  
畫中的康熙帝比之上圖,明顯細緻了不少,如呈現了眼角的老人皺紋,面頰和眼角對外也打了陰影,展示了臉的凸,可見已受西洋畫技影響。畢梅雪特別言及畫中人的眼,形容為「具有穿透力但略帶失意的目光」,已不再是呆滯死板,而令觀者能有所感了。


到郎世寧所畫的乾隆帝。畫中之乾隆剛登基,正值盛壯的25歲,當然沒有明顯的皺紋,郎世寧只在臉上輕筆打陰影來營造立體感。最精彩是其微翹的嘴角,充分呈現出乾隆那時的意氣風發。就著郎世寧畫肖像的技法,學者楊伯達歸納為「有立體感而又減弱了明暗度,沒有濃重的陰影和過強的高光,效果比較柔和」,這和傳統的西方畫法,強調明暗對比度、高光和黑影的寫生已有所不同,是郎世寧來華後學習了中國傳統的畫技,再融會其西方畫技,形成這種符合乾隆帝審美觀的肖像畫法。楊伯達讚揚其為「融合中西畫法的新體繪畫的創始人和推行者」。

局部(二)──衣袖、衣服


從上圖之衣袖和衣服兩部分看,基本上明世宗(左)的衣服只有寥寥幾筆褶皺,也沒有陰影對比,感覺平面,立體感欠奉;






























康熙(右)之朝服較細緻,表現褶皺的線條多了不少,兼皺處有輕的陰影,令衣服有了層次感,比較像真,惜由於光暗對比不足,未能表現出衣服的質感。但總算可見寫實的進步。
























 郎世寧所畫的朝服,處理方法和人物臉部截然不同,對臉部是因避免強烈的陰影造成陰陽臉,有損皇家威嚴,因而改進。畫中之物件則無需如此忌諱,故圖中的朝服「在明暗、體積、肌理和透視方面更多地借鑒了歐洲技法」,其高明的寫實功架表現在其「褶皺的處理以及色彩的細微變化所表現的織物的質感」。確實,觀賞者只需單憑肉眼,便足以感受到乾隆朝服的柔順,應是高貴的絲織品,比之前兩圖,從寫實的角度而言,技藝高明多了。




 局部(三)──坐椅

 畫中的明世宗坐在龍椅上,畫家處理得相當粗劣,衣服竟畫得像塊木板一樣翹起,完全不符合物理學的法則,看上去也令觀者感到奇怪。







《康熙朝服像》沒有再犯如上圖般的問題,畫家處理坐姿時,考慮到衣服的的實感,按順滑感以彎線條繪成。惜畫家未有考慮坐墊受著人的重量會下陷,依然平整,卻失之真實了。







郎世寧在當世以善寫實聞名,乾隆也在郎世寧之作《平安信春圖》中題詩讚揚,「寫真世寧擅」一句可謂道出其所長。細看左圖,郎世寧透過大量的波浪線條來描繪乾隆之坐墊,充分呈現出坐墊的柔軟,細節如斯鉅細無遺,可證郎世寧之寫實畫技當至何等高的水準。




透過三幅帝王肖像畫的比對,讀者應該對郎世寧的作畫風格和特色有一個直觀的認知,其細膩寫實在當世可謂無出其右,更兼之能融貫中西之畫技,於其時之皇宮大有貢獻、影響。但凡事總有過程,郎世寧這種「新體繪畫」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郎世寧來華多年,一路學習、參透中國技法而練成的。

分享完畢,感謝閱讀。

各位讀者,朗世寧的畫是不是畫得很真呢?這樣看畫有趣嗎?覺得朗世寧很厲害吧?:)



P.S. 這文章是撮自本人的功課,註腳就不細錄了,純是完工後覺得題材有趣,才想和大家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