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香茶、一本好書,永遠是人生的最高享受,尤其是有關藝術的書籍,是心靈的淨化劑。」當我初收到老師這份評分準則,看到這番話時,心想:會否有點陳義過高?我很愛閱讀,但套在既有限時又有要求,極任務導向的功課上,真能享受嗎?
閱畢此書後,我深感老師不止沒有誇大,反而寫得收斂了。這本藝術書,確實是心靈淨化劑,將現實工作的壓力暫且消去,令俗人如我能忘憂,真切地去感受「美」,快哉!中途更特地向父親借得放大鏡(我相信老師明白其用處,特別到觀賞山水畫的作品時),可見我觀得何等投入,心存感恩。
蔣勳先生寫這本《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心存赤子之心。他本人從「美」中體現到快樂,他想將這份瑰寶傳承給年輕一代,讓年輕一代能感受何謂「美」,對「美」有所追求,他寄願這份「福分」能有人繼承,學懂單純地欣賞「美」的事物,令人生中不論順逆皆能有所依伴,去體會最純粹的從藝術而來的快樂。我收到、並誠摯地收下蔣先生的這份心意了,因為我就是確切從這書獲益的幸運兒,令我在這條「美」之信仰路上較正好方向前行。
為達成其著述的目的,作者特意避艱澀的用詞,因為受眾是沒有藝術基礎的讀者,他於序中也言明「絕不故作高深」、不「賣弄考證」、不「炫耀專業知識」,所以作者行文時以他的乾女兒作敘事對象,若小孩也聽得懂,難度上應該也合適大多數人,不脫離大眾了。調適好難度,才能不令讀者恐懼(因有些人一聽藝術二字,就覺得是高深,一定難明),發揮帶領的效果,領讀者入門,真切地感受藝術和美。具體而言,全書用字淺白,常向「你」說話和發問,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和讀者交流,娓娓道來,感覺很親切。例如說彩陶時,言及古人以生鏽的鐵礦畫出紅色時,作者添上一段:「下次你到外面旅行時,不妨注意一下,石頭、泥土、花、草都有顏色,都可以做畫畫的顏料。」又例如在說東漢壁畫時,多以其時人們的生活作是題材入畫,作者會寫:「你有沒有嘗試過用繪畫來畫自己的一天,或者一個星期內做的事呢?學校上課的情形,街上的汽車,和朋友去看電影、遊公園的情形,我想,畫起來一定也像這件東漢的壁畫一樣精彩。」一下子將我們和古人的距離拉近了,更潛移默化滲出一個重要的觀念:藝術源自生活。
另外,認識美術,其中一難點就是不同藝術門類的專門用語,非箇中人一聽,可會如霧裡看花般迷惑,投入感自然大打折扣,興味大減。就著此難,作者的處理手法是,沒有必要的就不提,只提於那門類中不能繞開的用語,生僻難明的用語越少越好,兼之絕不只空講理論,定有作品配套,令讀者能有直觀的印象。例如介紹隸書,言及毛筆的妙用時,只選取「中鋒」、「蠶頭雁尾」這二關鍵概念作切入、解說,兼之同頁(頁三四及三五)附上木簡及禮器碑的圖片。同樣情況,後文解說山水畫時提及畫家處理岩石的紋理之「皴法」,於未涉足山水畫之人而言,實與天書無疑,難辨各家分別,故每一談到,皆有作品配合,解說其法,實有撥開雲霧之效。如董源的「披麻皴」(配其《瀟湘圖》,向兩邊斜披的筆法,表現土坡的平緩),郭熙的「卷雲皴」(配其《早春圖》,彎曲畫岩之筆法,令岩石看來像雲般流動),李唐的「斧劈皴」(配其《萬壑松風圖》,橫向在紙上刷之筆法,營造石頭堅硬結實之質感),王蒙的「牛毛皴」(配其《具區林屋圖》,細密筆法,帶來動感)等。
「美術」的範圍可以很廣闊,為符合著述的目的,讓無基礎的讀者感受到「美」,作者考察、涉及的藝術門類主要集中於能較易有直觀感受的繪畫上,就算是介紹到器物,也重在其圖案、花紋,而非其物料上。如說彩陶時,以「彩陶三角曲折紋缽」為例,作者是聚焦於在缽內的魚圖案的畫法。書法則不包含在內(除了漢時之隸書,因當中涉及畫畫的工具──毛筆的解說)。
就著內容編排而言,作者是以橫向及縱向來安排的,縱向以時間順序,朝代的先後編定,分成十五個時期(由史前、商周、春秋戰國、漢、魏晉、東晉、北魏、西魏、唐、五代、宋、元、明、清、清末民初),特別一提,作者是以藝術的發展來定,而非從政治上來決。如正因有敦煌藝術的出現,才會有北魏和西魏這兩個獨立的時期分出來。而每一時期,則橫向羅列其重要的藝術類別及形式,以藝術家的作品為主線介紹。在唐以前,很多作品創作者不可考,但道理依舊,以作品為先。如說東晉,則言竹林七賢磚畫及顧愷之,以其作《女史箴圖》、《洛神圖》表現其時代人物畫的水準。這種安排能讓讀者對整個中國美術史有一個概念而系統的認知,最重要的是,一切以作品說話,每作皆有圖(而且有不少局放大圖呢!),才能令讀者不致憑空想,依著指引,能親自嘗試欣賞。
對蔣勳先生而言,藝術是美好的,是源自生活的,不論是題材的選擇,技法的運用,表達的形式也好,其實藝術也應該帶給人最純粹的快樂、滿足,無所謂高雅與低俗,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表現自然的山水是繪畫藝術,是美;甲骨文的刻字也是繪畫藝術,也是一種美。所以,他會叫你不用管看得懂或看不懂,單純欣賞甲骨文就好;也會給你解說黃公望那像很平凡的山水畫,其實蘊含著一種智慧、偉大,也是一種欣賞。他就是想讀者徜徉於純粹的美當中。
感謝這樣一位有心人,對中國藝術有如此熱愛,對年輕人有如此寄望。我閱畢此書後,甚感驚喜,收獲甚豐,學懂了中國繪畫不止局限於紙上之畫,有很多不同形式的表達的,象形文字是,彩陶的線、面、留白也是,黑陶的刻印也是,銅器的拓印亦是,眼光應開闊些。另外,認知到藝術的形式和作品的風格如何受社會、時代影響,此一點是蔣勳先生用了相當多的筆墨指出的,例如易碎的陶器的流行是因遊牧時代轉向農耕社會,穩定固定的生活才令我們的始祖發展陶器。又如初唐強盛,故宮廷畫也大盛,閻立本的《步輦圖》、《職貢圖》也因而留名後世。馬題材也因唐代開疆拓土之精神大盛而興,韓幹的《照夜白圖》正顯示了這精神。元代異族統治中原,漢士人被打壓,地位低下,多隱居避世,以安靜的山水尋求心靈的安靜,黃公望、倪瓚、吳鎮之山水畫作正是此例。到明代,回歸漢人統治,風氣又為之一變,隱士之畫風又變得入世,關注生活的人,故出現如戴進《漁人圖》、吳偉《漁樂圖》、周臣《流民圖》等以人為主角,重視描寫生活的作品。見識淺陋的我,之前並沒有從這角度來了解作品,只單純地想每位藝術家也是獨立的個體,風格很自然不會相同,真是可笑片面的認知。
所以,閱畢此書,蔣勳先生為我打開了中國美術的門,雖然離登堂入室還遠得很,但起碼,我知道前方的路大約該怎麼走。另外,不得不承認,欣賞藝術是很美好的事,確是妙趣橫生,套用其序之言,可以說,此書帶領我到美的面前,蔣勳先生的解說令我聆聽到美的言語,令我在美的面前驚訝、好奇、留連、低徊。就此點而言,他成功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