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真.孔子知多少?(二)--釋讀者惑,兼述史料運用的基本概念

  小子〈真.孔子知多少?──壯哉大力士〉刊於輔仁網後,有朋友留言認為按周尺言,《孔子家語》記孔父身高十尺,應只有184公分。感謝該位朋友的留言,因為涉及到研究歷史時應用資料的概念,及運用原始史料的重要,故另起一文回應。


讀者之留言,引起小子思念解說一些治史的概念。

  首先,既涉及史書所用的度量衡單位,我們必先了解典籍的成書年代。《史記》是西漢武帝時司馬遷所著之書,正常來說度量衡當用漢制,因為讀者是當世之人,這是相當合理的。而且值得留意的是,《史記》是一本紀傳體的通史,由黃帝寫到漢武帝近五千年的歷史,涉及人物無數,斷無可能寫到某時期用某制,讓度量衡在同一本史書出現四、五版本,徒令讀者無所適從。甚至於同一卷書中會有交代跨代的世系,如何能不斷轉換?以《史記.孔子世家》為例,孔子為春秋晚期人,在這卷末,太史公評曰之前,依序交代了孔子的後代,有戰國世作《中庸》的孔伋(子思);嘗為魏相的子慎;特別一提曾做漢惠帝博士的子襄,司馬遷有記下他的身高,和孔子同是九尺六寸。難道在同一卷中,孔子的九尺六寸和子襄的九尺六寸竟是不同,而司馬遷卻又沒標注出來?小子可不能相信太史公會犯下如斯低級的錯誤,徒亂後世治史者。

  其二,要對歷史下正確的解讀、判斷,不同史料的互參是相當重要的。假若《史記》所記的孔子真按者所言周制一尺為18.4公分計,身高約177公分,縱觀同書其他卷,搜太史公有記春秋時人尺寸的,資料如下:《管晏列傳》記晏子不足六尺(約110公分),其車夫則長八尺(約142公分);《田敬仲元世家》記春秋晚期之齊相田常,「選齊國中女子長七尺(約129公分)以上為後宮」;《仲尼弟子列傳》記孔子有一弟子名子羔,「長不盈五尺(92公分)」;《滑稽列傳》記春秋時楚莊王的一位樂人優孟,「長八尺(約142公分)」。九尺六寸的孔子時人號為「長人」,非春秋世之人平均高度,不足六尺晏子是歷史著名的矮子,也不作參照,當以七、八尺為常人的身高。好,那麼我們應如何判斷書中應以周制或漢制之計為準?研究中國史時,不妨參以歷代古墓的考古簡報,可以從中引證史料之真偽。


古墓發掘現場。

  小子略搜得數篇商、周墓的考古簡報,〈江蘇宜興周墓墩古墓清理簡報〉(刊於《文物》2013年第四期)、〈陜西省寶雞市石鼓山西周墓〉(刊於《考古與文物》2013年第1期)、〈定州北莊子商墓發掘簡報〉(刊於《文物春秋》1992S1期),從所發掘出的墓中棺槨(棺在內,槨在外),以及墓中遺骨(未必有,因不少已腐朽不存)之長度,可推知當世之人的身高概況。〈定州北莊子商墓發掘簡報〉記1991年時,考古隊發掘出42座商墓,簡報中引了其中三座墓(M74M80M5);〈江蘇宜興周墓墩古墓清理簡報〉記錄了0204年所發掘出78座的東周齊國墓,簡報舉了M2M16二墓為例;〈陜西省寶雞市石鼓山西周墓〉則記下2012年所發掘出,商末西周初的M3墓。六墓的資料,讓小子以表格列出其棺和槨的長度:



M74
1.9,寛0.48
不見槨
M80
1.98,寛0.60
2.38,寛0.95
M5
不見棺
2.34,寛1.1
M2
2.37,寛0.77
3.35,寛2.2
M16
2.2,寛0.95
2.7,寛1.9
M3
1.8,寛0.7
內槨:長2.3,寛0.98
外槨:長2.7,寛1.3

  朋友從上表可見,普遍的內棺長度是二米或以上,推算周人的高度有1.7至1.8是合理的,個別有餘下的古人骸骨亦證明這點,可見下圖:


這是上引例M2墓的平面圖,特別留意右下方有比例尺,4公分等於1米,
計算下骸骨有約175公分長。

  若《史記》上例之歷史人物真按周制計算(平均只有1.3至1.4米),則和考古的資料不合,換漢尺計算,則和上引周墓之項目相符,故可判斷《史記》中所書之尺寸,應用漢制換算,實無足疑。考古資料是原始第一手史料,治史價值極高,實不容忽略,不妨互為參證。必須坦承,這可非小子淺陋之識能明這治史之途,實是閱讀史家何炳棣老先生著作《讀史閱世六十年》後,才略窺門徑。有志治史者,不妨細閱此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