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個周末(六月十七日),小子冒著大雨出席了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所主辦,由徐沛之博士主講的書法講座,題為「學習書法的一些方法」,地點正是其中心的四樓演講廳。
老實說,小子事前對徐沛之先生並無多少認識,也沒特地找尋其資料,只因看到活動海報介紹主講座會分享臨帖需注意的地方,又會即席揮毫示範,相信對初習硬筆書法的小子來說也有助益,才決定出席。也幸好出席了,才知道原來本土還有這樣醉心書道的80後。
徐沛之先生。 |
於演講廳坐下後稍候一會,看到一位配戴著無框眼鏡,身穿黑色西裝褸,手拿著一杯星巴克咖啡的斯文男士來到講台前,沒錯,他就是徐沛之了。他一來到,便將一疊書帖放在桌上,舖上紙,預備待會的示範。給人印象很後生俐落,精神抖擻。
放下了一堆書帖,正在預備講座的徐沛之先生。 |
講座開首,徐沛之博士將其習書之路娓娓道出,小子無意細述,不過有一點值得在此帶出。徐先生頗強調其於中文大學修讀藝術系學士時,接受了全面的藝術美學訓練,而美術史的研讀,了解不同藝術的流變,亦讓他於日後書道上獲益良多。到他學畢業後,對各種藝術類型皆有涉獵,才選定專注於書道一途,赴國內修讀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獲書法碩士及博士學位。先是廣博的學習和探索,明己志向後,才由博至專,鑽研其中,修心研技,遂得成就,正合古人所言治學之道:「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對未知前路、潛力無窮的少年人來說,或許徐先生的經歷,能帶給他們一些思考和啟發。
及後便是戲肉了,集中說學書法時臨帖的注意事項,皆是其習書過程中的心得。
他提到臨帖重在觀察,講求形似,聽來有點老生常談。但他特別強調了形似的重要,若想追求作品有神韻,先決條件便是臨摹古帖的準確性,而非添加自己的想法在其中。連形似也未達到之前,便也就毋論神似了。書寫時,動作有意識地越小越好,務必簡練,方為上策。
而初臨帖時,我們通常會行筆甚慢,逐筆逐劃聚神書寫,這是很正常的情況。但當同一份帖臨了不少回後,其中的筆劃、字體大致熟練後,便要有意識地嘗試在放鬆狀態下書寫,而追求達致同樣的效果。若能做到,便也就代表對該書體的掌握及技藝的提高了。徐先生說的這點,算是確切回應了朋友對小子習硬筆書法時常有的疑問:你慢慢臨摹時,字是很美,但日常書寫時根本寫不出來啊?不是寫不出來,而是小子未夠熟練於心,快不了而已。練習累積夠了,於日常書寫中也能呈現,這算是量變帶來質變吧。
承上段所言,徐沛之先生正是如此習書,不過他以更進階的方法呈現:臨摹該書家之帖,掌握該書體之意韻後,跳出臨摹,以此書體寫屬自己的作品。其獲香港當代藝術獎2012的青年藝術家獎的成名作,正是臨摹草書古帖後,以此書意書寫感動了自己的《陀飛輪》,正是古意今用的示例。他在講座中展示的行書體《給十年後的我》(同樣是黃偉文填詞,看來其文字特別擊中徐先生的情感,有所共鳴)亦是一例。
行書體《給十年後的我》。 |
左圖《易經句》為徐先生臨摹右方趙孟頫之《前赤壁賦》後,以其書意所書之作。 |
徐沛之先生所書《心經》。 |
臨帖是初學書者的不二法門,但熟練一帖後,又該如何行進呢?徐先生分享到,若已掌握一帖,應尋找該書家另一些帖來臨摹,從中你會細察到書家字體的變化,亦能令你更能體會當中神韻,他在席上提及了幾個進程的配合,例如習行書者,臨完王羲之《集王聖教序》後,應進而臨唐摹本的王羲之尺牘;習歐楷者,臨完《九成宮醴泉銘》後,可嘗臨《歐陽詢行書千字文》及《仲尼夢奠帖》等。他強調,習書者臨帖時要抱持一種精神:我要比原帖寫得更好。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但要有這種求進的精神。
徐先生是一位感情細膩,感受敏銳的人,想像力亦十足。他藉臨帖而知古人,自述觀字運筆時會排除自身雜念,嘗試去溶入古人之思緒,思考那位古代書家下筆時正抱持著怎樣的情感,是喜是悲?還是淡然而平穩呢?更進而揣摩其運筆時的形態和執筆之法等。此亦可見他是何其醉心投入於書道。
徐沛之先生後半段基本上就是即席示範書寫各種字帖和書體,引證他前半段的內容,此處小子就不細述了,過程大致可看以下照片。
透過這講座,讓小子認識了這位香港書法家,雖然他說的是毛筆書法入門,但對習硬筆的小子而言,亦受益良多。期待徐沛之先生日後有更多古意今用的佳作面世。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