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星期三

美妙的大提琴.迷人的傑哈特

這是小子上學期修讀認識西方音樂歷史課的功課,老師剛派回細評,小子也便上載於此,聊作生活的記錄吧。老師要求同學在學期完結前,最少進場觀看一回古典音樂會後,撰寫樂評一份。每一場音樂會的演出都是獨一的,那麼,事後的樂評有意義嗎?老師解答了這問題:讀者可透過優秀的樂評,如同親歷其境,或構成讀者對樂團及樂手的印象,作為一個參考的指引,這就是樂評的價值所在。
******************************************************************* 
  在十一月二十五日的晚上,香港管弦樂團(下稱港樂)於香港文化中心為一眾樂迷提供了一場音樂盛宴。或許因是次演出的曲目皆來自東歐,先是德伏札克的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 104,然後是柴可夫斯基那以拜倫詩為藍本的《曼費德》交響曲(Manfred Symphony, Op. 58,港樂特地邀請了俄國的辛奈斯基Vassily Sinaisky為指揮,而當代其中一位最傑出的大提琴手傑哈特Alban Gerhardt則負責首曲的獨奏部分。

  
  進場後,空座不多。核心區以外國人為主,眾視全場,老人家也不少,港樂這回選曲確具吸引力。大提琴手傑哈特以灰T恤配一件黑色外套,輕裝上陣,一頭爽朗的短髮,比起六年前和倫敦愛樂合作演奏同一曲目之時,少一份俊秀,多一份嚴肅。而辛奈斯基指揮時的手勢明確,對各聲部的指引清晰,每樂章結尾時的跳動予人深刻印象。

                                   六年前,傑哈特演出同一曲目前的訪問片段。

  是次演出,傑哈特表現一如以往的投入,彈奏時順勢的搖頭和身子大波幅的搖晃,可算是其特色。今回他情感上更見澎湃,過程中向小提琴首席的微笑及與指揮多番仿如對話般的眼神互動,都讓人感受到他在享受這回演出,和港樂樂團的配合亦相當熟練,如第二樂章時長笛和大提琴高低聲部的由分至合;第三樂章弦樂部和大提琴就著主題的回旋曲式展示皆讓人擊節讚賞。

  精彩的演出換來的是曲終後即時傳來一聲尖銳的“Bravo!”,然後是廳內不斷站起的觀眾和迴響的掌聲。

  文末必須提及兩個畫面,感謝傑哈特送給觀眾的安可(encore),是巴赫的大提琴組曲(第六首)(Cello Suite No.6 in D Major, BWV 1012),意外之喜。另外,傑哈特謝幕時將手中的鮮花贈給港樂一位美麗的女小提琴手,盡顯風度。

  是夜之後,筆者已成為傑哈特的支持者。期待他來日重臨香江,和港樂再度登台演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