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星期五

長安行(二):逃亡的蔣介石

  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的華清宮,距市中心約一小時車程。說起此處,除了上回提過有一片翠綠垂柳可賞,大部分人霎時聯想起的,只會是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浸浴的愛情故事,卻未必知道位於驪山的此處亦是西安事變的事發點。

  在中三的中史課程中,讀到這件史事時,我們只會得出最基本的資訊:在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兵變,俘虜了蔣介石,逼令其聯共抗日,在各方調解下,終達至國共第二次合作。透過這回參觀,小子和學生揭開了帳篷,走進了歷史的細節中。

  蔣介石在1936年曾兩次入住驪山的華清宮,第二回就在年底的12月初,住處是山中的「五間廳」。「五間廳」名副其實有五間房,大小相類,內裡的佈置頗簡樸,有秘書室、蔣之臥室、蔣之辦公室、會議室及侍從室。小子初還以為侍從室是供一眾侍從居住守護蔣介石,略查資料後才知那房是侍從室主任錢大鈞的辦公室。

若朋友細心察看,圖中的牆可見彈孔。

  重點來了,五間廳外牆及窗有不少的彈孔,皆是當年張學良東北軍和蔣介石衛隊激烈槍戰留下的痕跡。然後蔣介石正是倉猝在侍衛的幫助下從臥室向外逃,負傷向山上逃,一路奔向現址的兵諫亭處。我們師生一行人原本是打算坐電瓶車上山至兵諫亭,由於已屆下午五時,電瓶車已停駛,故我們有大部分人決定步行上去。在已舖設好的路上,一路快步上山,用了大約廿五分鐘左右到達兵諫亭。有資料說當年蔣介石在那夜凌晨,只用了十餘分鐘便穿過荒林逃亡至該處,只能感嘆,人在絕處,真是能爆發無窮潛能!






  來到兵諫亭,遊人會見到一處石壁大紅字寫著「蔣介石藏身處」,旁有一條僅容一人攀爬的石縫隙,兩旁已裝有鐵鍊供遊人一試身手。上爬至縫隙頂,向右行兩三步會有一坑,可容一成人屈身掩藏,當年的蔣介石正是深夜避在那處。小子和數位學生也嘗試攀登,在鐵鍊的扶助下,尚不太難,但對年近五十,負傷全速逃亡至此的蔣介石來說,絕不會輕易。

在鐵鍊的扶助下,不少遊人也一試身手。

爬上縫頂,向右掩藏,確實不易發現,特別是在夜深時。

  前幾天還在下命令剿共,強硬拒絕張學良陳情的蔣介石,面對突如其來的危變,在逃亡中帶著怎樣的情緒?夜深慌不擇路來到絕地,強攀入坑後,靜候救援時,腦海浮出怎樣的畫面?最後被東北軍發現,成為俘虜被背下山時,他又有怎樣的想法呢?

沿途有壁畫描述事件。
華清宮血戰。

密林逃亡。

終成俘虜。

        當晚上師生聚會總結行程時,小子談起蔣介石,那刻的他或許是何等的驚慌。這樣有學生提出,如蔣介石般的梟雄,遇絕境保持冷靜,不斷思考如何脫困才合理,欣賞同學參觀後有自身的想法。誰對?誰錯?天曉得,也非重點。

        或許,這正是讀歷史的趣味。歷史不可能重現,但當我們走進歷史時,我們能透過其中的蛛絲馬跡來合理想像,理性重建事件,讓經歷變得立體,這也正是在谷歌、百度屹立之世時,遊學團的價值所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