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星期二

《風起了》:莊周與蝶般的夢界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子.齊物論》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論語.述而》

  卡普羅尼博士是堀越二郎一生的偶像。自從他看過在學校借來和飛機有關的雜誌,知道世界上有這一號飛機設計師後,他們便有了精神上的連接,貫串二郎的前半生。雖然二人每次相見都是二郎入睡之際,但這不是簡單的夢境。他們第一次碰面時,有一番非常有趣的對話,二郎對博士說:「這是我的夢想世界。」博士立即回應:「這裡也是我的夢想世界啊!」(大意是這樣吧)

卡普羅尼博士和二郎在夢界的相遇、相交、相知,貫穿了二郎的前半生。

  二郎在認識卡普羅尼博士前,這夢想世界已建構好,代表著他對飛機的那種從心的熱愛。他已在當中駕駛過一回飛機,還因近視看不清而被擊落,代表這是全屬他個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博士的那句話,讓小子生出了一個有趣的疑問:這卡普羅尼博士是二郎所想像出來的?還是真存在卡普羅尼博士的夢界(夢想世界的簡稱),因緣際會連接了二郎的夢界?若是前者,終整出電影內二郎的前半生也沒有交代在現實世界見過博士,那麼,夢界中的博士這麼多交心的話語是全憑二郎的想像,那感染力和說服力可真大減了。若是後者,不其然想到著名的來自《莊子.齊物論》的意念:究竟是莊周化蝶,抑是蝶夢莊周?自我與他者的界線,有時候還真模糊,虛實難辨。

  但不論這博士的本相在二郎的夢界中是怎樣的存在也好,一個人能在另一人的夢中不斷而持續地出現,在歷史上也有一個著名的案例,就是孔子和周公了。孔子在《論語》中的一句感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我老了,已經有一段時間沒和周公夢中相見)」反析之,是孔子年盛時,志向是行周公之道,故常夢見這位偶像。二郎和卡普羅尼博士亦如是,可謂之志趣相投忘年之交:二人皆極熱愛飛機;二人的夢想皆是設計出非戰爭用、能大量載乘客的飛機。可能還可加上一點:二人也不懂駕駛飛機。這種帶有傳承性質、知己般的情誼,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雖只能夢中相見,但已足惹人羡慕。


  在這一回,宮崎駿以一個相當寫實的調子來呈現二郎飛機夢的逐步實現。有些朋友說這電影不夠宮崎駿,沒有科幻的元素。小子不是大師的粉絲,觀影後對情節沒太大感覺,就是二郎和卡普羅尼博士的夢界相交的這一條線令小子最感興味,有以上這番聯想。所以這篇文章並非影評,就權當多一個電影的閱讀角度吧。

2013年12月24日星期二

人生逆途:狂風暴雨?微風細雨?

閱畢主場新聞中〈王維基:崎嶇的路才令人回味〉一文,令我想起九把刀的那句「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

王維基先生所道出的,是一種經人生歷練後才後得的體悟。
小子此處只是就著先生面對逆境的堅毅表示嘉許。
他充分體現出我們中國傳統中那「窮則變,變則通」的精神。

有時候,太順途並非好事。
不是要你特地拿頭去碰壁,來個頭破血流才好,但意志的厚度,毅力的強度,真是要如百鍊鋼般給鐵匠日積月累,一錘一錘的,才能鍛打出來。

小孩身穿防菌衣,在大人的緊緊懷抱著、攙扶下,眼不見世道髒亂,耳不聽穢語殺戮,鼻不聞霧霾腥臭,只知道沿著早鋪設好,佈滿單向指示牌,平坦舒適,不帶一顆碎石的瀝青路上行,沿途如畫風光,暖暖陽光伴隨。到小孩十多二十歲時,父母昔日力量不再;而一向的順途,讓他也自感成功就在他的前方不遠處。步進社會,突然衝來一群兇殘的怪物包圍著他,暴力的脫下他那身保護衣,施以虐打,別說還手,他連用雙手抱頭也不懂,沒人理會他的哀嚎。毒霧吞噬著他,皮膚便也就長滿膿瘡。這一片濃霧中,頭上一個指示牌也沒有,路?或許稱不上是路,及身的長草叢生,滿佈蛇蟲,他不知要向哪裡行,也不知要步向何方。天空刮著烈風,下著暴雨,豆粒大的雨珠,如刀般的凝風,毫不間斷的交錯擊打著他。

他滿身傷痕血跡,臥在地上如爛泥,用盡全身僅餘的力氣,顫抖著將手向上舉,大聲叫喊:「爸,媽,救我啊!」

旁邊有兩個少年在談天。
「大明,那邊有個奇怪的人啊。」
「小明,你說的是那個躺在地上,看來瘦瘦弱弱的少年?」
「對啊,看他手臂有兩三條小痕,帶些血絲,應該是剛才走路被石子絆倒時弄傷的吧?他的慘叫聲,讓我以為他被生割下肉來啊。」
「嗯,我看到他的衣服被老鼠咬下了數個破洞呢。」
「別理這個怪人了,難得今天微風細雨,涼爽無比,正好去郊外走走。」
「說得對,下著這場小雨,連空氣比平日清新呢!」
「別說這麼多了,走吧。」

「好。」


就以聖經的幾句話語作結吧: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13:24)

各位父母,不妨想想,你們想養育你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2013年12月15日星期日

致謝辭(賀本舍突破一萬人次訪客)

事隔半年後,寧心舍又多了五千個足印,剛過一萬人次了。
感謝朋友支持。

在這世代,閱讀趨於短、快、爽,稍長的文字已可令人失去閱讀的意慾,更難言沈澱的思考。正如小子在上的碩士課中,劉勇教授曾言,現在的人,對抽象的文字越來越失去感覺,凡事追求實在的視覺官感,不看文字愛漫畫;若漫畫還未夠便要動態的影片,之後還會追求3D,甚至4D。

這是一種思考能力的倒退。人們越來越不喜歡討論、建構抽象的概念,也順利成章的,哲學漸成畏途。

小子之文,難言深度,但字數則還真不短,題材又有點冷,竟也每天迎來約二、三十人次的來訪,已足令小子感喜樂,毋求甚麼。

上回在面書用了里程碑的功能,今回就不這樣俗套了。
就以詩歌〈足印〉作賀,送給所有曾踏足過本舍的朋友。:)


還是那句話,若有朋友來訪,遇到喜歡的文章,不妨留言交流,或隨意分享也可。

囉嗦的小子,在最後說多一回:感謝各位。

2013年12月5日星期四

〈密佈的網羅〉


被黑暗籠罩。
被步步進逼?是無路可逃?


無形的慈佛,
遠眺瑟縮在跑的背影
伸出雙手,噴灑出滿天的黑
前進,吞噬
吞噬,前進
逐尺,逐吋,逐分

雪霜般的汗不息,沿臉龐下滑
叮叮叮,敲擊著軟泥地
如死亡的奏鳴曲

心,被抽搐的
戴著手術用膠手套的硬物,
握著,捏著,搥著
如鑽探機在石上開動
那二十一克的聖光
也變得黯然

凝聚成雲,膨脹出惡臭
轉身敵擋
手無意識的觸碰
那種腐蝕,無聲,卻冒煙
堪比舊時令人懊喪的蘋果棋
一失神,對方一著,片白瞬成黑海

消散如虛幻
或許,這幕過後
佛上才會露出猙獰的微笑
揮動漆黑的雙手
比劃一個十字
說聲:阿們。

2013年12月1日星期日

首回art jam體驗記--在Colt Art的一晚

  今晚,小子和教會一班肢體一起參與art jam活動。

  給小子教過中文的學生也知道,小子最厲害的就是畫火柴人,自初中沒有美術堂後,就沒有再握過畫筆了。腦海想像了一個圖畫,但之前沒想過能在眼前出現,在店東tracy的耐心和用心幫助下,教著小子如何起稿、下筆、調色,遇到困難,則親自出手相助,還日行一善的以親切的笑容讚美小子的畫作,還能求甚麼呢?


  看著畫布上開始有線條,再逐步填上顏色,到最後成型,在右下角寫上名字和日期,看著成品,老土一句:想不到自己也能畫得很不錯啊!滿足感真大,笑容沒止過呢。


  
  畫布上,有利物浦的鳳凰徽號和十字架。前者,象徵的是我支持多年的足球隊,看著她的高低起跌,飽受嘲笑,心意無改;後者,代表是我畢生所信靠的主耶穌。利物浦的隊訓正好道出了神的大愛:你永不會孤身上路(You'll Never Walk Alone)!對啊,神是與我們同在的!二者皆小子所愛,能親手畫出這一幕,實在,真美好。

很喜歡這載物的鳥籠架。          這架上的咖啡杯是給顧客用的,
                   有很多不同的、有趣的款式呢。

  這間art jam畫廊,正應了一句「室雅何須大」。內裡的布置呈現著一種舒服,一種細緻,帶點悠閒,滲透著店主的心意和品味。在這作畫,輕鬆是理所當然的。感累時,配上一杯咖啡或一壼花茶,坐在梳化上,和好友或親切的兩位店主談談笑笑,已夠了。


  來到這個空間,三小時內能完全放下壓力,還能帶走滿足,人也真是應該知足的。

  





  噢,寫了這麼久,還未說這間店的名字,以下的資料,給有興趣一試art jam的朋友了解了解。(店主之一tracy也是基督徒,店名亦是來源自聖經,很有心思的)

店名:Colt Art
地址:香港新界屯門新合里5號美基工業大廈16樓C2室(很近屯門西鐵站的)
電話:Tel 9020 8024/ 6152 1662 (必須先預約)

特別一提,星期一休息呢!













2013年11月17日星期日

十八般武藝的教師?(一)

  事緣前天參與的活動中,有一位講者說起「老師不易做」。而一位弟兄在上星期旅行過後,贈小子一卷韓愈〈師說〉的木卷作手信,結合起來,正讓小子就著老師這職業有所思考。

感謝好友所贈手信。:)

  在香港,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小子絕對無意挑起罵戰,去論辯教師和其他行業,哪一行較舒服,俗套地說:每一行也有其困難,不能比較。小子只想盡量按自身親身數年的教學經歷和觀察,客觀地道出教師這行的狀況,特別讓有意入行的朋友思考一下自己是否適合,是否已準備好迎接這項絕對具難度的挑戰。當然,以上這一問,是對有教學熱誠,或對這行業有憧憬的朋友而設的。

  小子以下所言,當然不能包括全部學校,它只能呈現一些方面。不同學校會有不同校情,但不論是重成績的或是重視校風、紀律的,有一些任務,總是繞不開的,雖然側重點會有所調整。正所謂「十隻手指有長短」,你未必每一個角色也能做得圓滿,但最起碼你要達基本要求,除非,你是早準備尸位素餐的。

中學教師的常規任務:

1. 教書匠:無庸置疑的,無論你有怎樣多的角色也好,最能呈現你價值的,必是課堂上的教學,此為根基,正如韓愈〈師說〉中對教師的經典定義:「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就著學科上的專業知識,有效地傳給學生。這個「有效」,便是所謂的教學法,還包括你的口才(起碼流利順暢、井然有序,字正腔圓這點則盡力吧,當然,中老師則必有所高要求)和急才(若無,則無以應付學生如羚羊掛角般的問題)。在學科知識上,可能會有人認為縱是中學,課程深極也有限度,教科書上也會有充足指引,教學並不難處理。按小子認知,這想法並不確切。你若要教授初階的知識,最基本要有中階的水平,若想教導事半功倍,有高階水平則更易處理,因為你在學識的累積中,經過消化後會才對知識有透徹的理解,才能盡量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講解,或涉及很多有趣而相關的旁枝,皆能有助教學。不妨回想自身的讀書經歷,甚麼教師在課堂上最不受歡迎?其一相信便是只按書本讀授的教師。通常讓學生最感興趣、最深印象,課本以外的知識空間,便需由教師的專業知識或生活經歷來填補了。

2. 收債人:俗稱「收數佬」。學生不定期地要向教師交東西,例如學科的功課,包括工作紙、作業、練習簿、作文等。若你是班主任,任務將會加倍,因為雜項極多,通常數日便有一兩張回條,若是初中的班主任,則須兼及學生的訂飯錢,要定期點算金錢。以上的項目,最討厭的是,一班總有數位學生是常忘帶、或遲交,你很難遇到一班學生是這樣完美,一定下某天交回,全班也真會自動全數交回(可能有同行會回應,我的學生是如此啊!好吧,那麼小子唯有承認,是自己命水不好吧……),那怕你事後有懲罰也好。這些零碎的漏網之魚,便要你在之後的數天持續追殺。一回還好,若是一星期數回,持續十個月,你便會覺得很耗時間,很無謂的了。小子相信,若向教師群票選最懨悶的工作項目,追收功課和雜項應榜上有名。

不能不說,小子常常做這工作......

3. 社工:此處說的不只是屬輔導組的教師,那些定期的個案輔導。每一位教師,按課科而定,每年教的班數由四五班至十多班,能常接觸的學生,由百多人至數百人不等。在和學生建立關係的過程中,你很自然地會關心他們的各個方面。當學生遇到成長的問題時,可能是家庭、朋輩、學業、愛情等,能讓他們敞開心靡道出心聲的,便是他們所信任的老師。在這時候,你可能是按你的經歷和學識去開解,又或是用心的聆聽,來宣導他的負面情緒,你的反應,將直接影響他的成長,稍一不慎,之前建立的信任便會復歸於零。若你是班主任,這方面的擔子會重些,因最少你要專注顧及三四十人的所有問題;若是術科老師,和一些班見面時間較少,則看你自身是否想在此方面下功夫了。

和學生建立關係是第一步,能讓對方不討厭你是第二步,能讓對方信任你是第三步。
請付出時間和誠意吧。

4. 秘書:不同科組,每年也會有數回科務/組務會議,通常每回的會議記錄便會由科組成員輪流負責完成(若是主科十多人的,可能數年一回,若是術科只有數人,可能一兩年一回)。若是主科,有資源請教學助理的話,這年度便可能由他/她負責。這個角色的耗神程度,是按科組主導人對這份文件的格式、字眼要求高低,而及開會的密度成正比的。有些科主任很體貼民情,會在會議前事先整理好會議記錄的報告事項及所需附件,負責同工只需集中在同事的意見及討論事項上,減省了不少的擔子。當然,有些主任甚至會自己完成這份會議記錄,免去下屬這方面的勞心。同行的朋友,若你遇到了,要感恩啊!還有,要幫忙他/她其他擔子,別讓這樣的好上司累倒了。

5. 懲教人員:每一個世代都有不同的潮流,但每一個世代都會有挑戰校規的青少年。追求個性的學生,通常都很會在不同的地方來呈現這特性,務求與眾不同。原本規格的一套校服,一個整齊的學生模樣,也可以變出很多款式(特別是男孩),從頭髮的長度(有否過長,如掩耳、遮眉等)、有否染髮(指微微染啡,不細察、或陽光照射,可能也不覺)、佩戴耳環(別驚訝,男的確有不少;女的通常准戴,但現在不少女生是穿數個耳洞,甚至到耳頂邊的)、頸飾(通常校方准佩戴的,端看學生會否戴些浮誇的)、有否穿底衫、皮帶(指男孩)、裙會否過短、會否穿不合規格的襪子(如男生愛穿船襪,甚至左右腳不同款式的)。作為老師,每天和學生的相處時,通常也要旁及留意這些事項,遇到的勸戒一聲,慣犯的便要跟進。班主任的話,對自班自然要跟緊一些,訓育組的當然就更注意了。若是犯行為上的校規的學生,歸訓育組處理的話,又是不同的說法了。老實說,懂得適時嚴厲對待學生,讓他們了解自己究竟犯了甚麼過錯,過錯有多嚴重,也是老師的必備功夫。這種功夫,哪怕是最溫柔的老師也要裝備,刀可以不出鞘,有需要才出手,但不可以沒有。剛柔並濟,學生才賣賬。

就著常規的任務,暫行文至此。看倌們,下回待續。
若有來自香港以外的地方的朋友,不妨也分享一下,比較一下。:)

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

重遊舊地,哀我城亡--《詩經.黍離》

《詩經.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人生中,總有一些地方,是你傾注下情感,留下只屬你的足跡,刻下你個人的烙印,甚至,成為你心靈上的根。但同樣不能避免的是,世上很多事物並不存在永恆,時間就是最強大、最精確、最無情的機器,從不會停下,進行摧毀的指令。可能是客觀的事物已不復在,所以才有滄海桑田之憾;可能是人歷事而成熟,或認清事情真象後,對人性有更深刻的認知,才見人心不古之嘆。重遊這舊地,或物變,或人變,發自內心的箇中曲折,實不足為外人道,只能套一句老話:百感交集。

  這種情感,古今皆同。讓小子分享一個二千多年前,一位人兄重遊舊地的故事,朋友閱後,看看是否認同小子這說法吧。

  鎬京是西周朝的國都,皇室所居之所,亦是全國的政治中心,繁盛地屹立了近三百年。在周幽王之世,犬戎攻入鎬京。不難想像,一群崇尚力量、文化較低的族群,來到繁華之城,收到能任意搶略的命令,會出現怎樣的結局。轉瞬間,一切如夢泡影,鎬京變成了一片頹垣敗瓦。

不論古今,戰爭只會帶來傷害。


  戰亂時,在上位的周皇室撤離,在下位的文臣武將也跟從逃難。犬戎離開後,一位周大夫重臨鎬京,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黍離〉哀歌,道盡己心何傷。小子不知這位大夫是抱著怎樣的想法回到鎬京,或許,在未踏足京城前,他還會心存僥倖,有一分寄盼,昔日的鎬京尚在。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他步進城內,往昔的嘈雜人聲已消失,鴉雀飛過也清晰可聞;以前進城,滿目房店,遠北的中心點正以周室之宮為地標,現在一眼而見對北城垣,中間留下的是一大片茂密(「離離」就是形容這狀態)的黍(一種帶黏性的穀物),另一邊則有些剛破土起芽的稷(一種不帶黏性的穀物),輔以無序、散落全城的瓦礫殘木。昔日的居所?沒有了。辦公所?沒有了。相識多年之鄰舍?沒有了。例去的酒家?沒有了。每日仰望之皇室?沒有了。總之,於他心中存在了數十年,建構著他一生,從沒想過會不在的一切,沒有了。這是何等怵目驚心的一幕!

  此情此景,振動著他的內心(「中心搖搖」),形之於外的,便是如老人家般的遲緩地步行(「行邁靡靡」),每行一步,每看一眼,入目之景,也像一個鎚子一回回擊打著他的心。或許,一剎那第一眼的景象震撼太大,他未能回過神來,所以傷感未暴至。但震撼過後,隨之而來的哀傷卻是會不斷湧現、累積的。為何如此說呢?容小子於下文解說。
  
  《詩經》的作品喜用重章疊句,這首〈黍離〉也如是,三章看來相似,箇中內容卻有變化、演進。〈黍離〉第一章是於春季首次重遊,稷剛破土成苗(「彼稷之苗」);次章記再次重遊,時間已入夏吧,稷莖已長,頂端帶粒,已結穗(「彼稷之穗」);尾章已秋天,大夫第三回臨京,稷已結碩果累累,枝莖下墜(「彼稷之實」)。他每多一回重臨鎬京,心便多一分傷痛,由首次的「中心搖搖」,內心感到振動;到次回的「中心如醉」,內心如醉酒般天旋地轉;到第三次的「中心如噎」,內心如乾泣般不斷抽搐,五臟六腑也在拉扯,可謂由內傷發之於外痛。重章疊句正呈現出這種層累的變化。看著深愛的故城消散,傷;然後,看著時間的巨輪繼續運轉,卻只見鎬京繼續沉默地躺下,看不出有任何復甦的勢頭,是傷上加傷……

  重遊舊地,哀我城亡,是他第一重的傷痛,已讓他的心靈如強逼立在高崖絕壁邊緣般,不堪再受任何驚嚇、打擊。在三回重遊的過程中,他遇到一些人,有不相識的,也有相識,可能是鄰舍友,可能是同事,可能曾共患難的好友知己。這一堆人,看到他沉重緩慢的步伐,木然的表情,不相識的,會心想:這人真奇怪,他是在求甚麼嗎(「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並不難理解,都不知你是誰,自然是胡亂的估算,既無足輕重,何足掛齒。但令他經歷第二重傷痛的是,連認識他的人,和他相處過不少日子的好友,並不真正明白他,只知道他有憂傷,但並不知道他在憂傷甚麼(「知我者謂我心憂」)。他以為他們應該明白他、理解他的。但事實總是殘酷的,原來在這世上並沒有人明瞭他,真正的知己並不存在……這狠狠一掌,將他推到懸崖下了……

  滿腔憤懣傷悲,既然沒有能明白,共同分擔,他能做的,便唯有轉向蒼天,將全部的感受傾瀉出來:蒼天啊!是誰人弄至如斯境地?何解?何解?(「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面對苦難,沒有知我懂我的同路人共承擔,是他第二重的傷痛。

  朋友,你能感受到二千多年前這位古人的傷痛嗎?你有過和他相似的感受嗎?老實說,小子有。這期重讀這篇作品,感受尤深。沒有軍隊攻入香港,或許她依然算得上繁盛,建築物依然屹立,人潮依然滿街。硬件好像仍在(其實若詳論的話,看著滿街的金行,不再有千秋、變成太極轉盤的新型公園,小子也不太認同這句……),但精神已漸消散,特別是近年所發生的事,不論香港電視發牌事件、無線電影字幕漸採用簡體字和內地譯名、強推國民教育、政府高官接連不斷的謊言和違法等等等等,小子已越來越感到這香港不再是小子曾生活了廿多年的香港,顛倒是非、指鹿為馬之事已漸次出現,紅色的陰影漸漸覆蓋小子所愛的我城,看著昔日的美好,慢慢步向死亡,比之數年前初讀〈黍離〉,現在更能真切感到當中的情感轉折。

阿根廷藝術家Luciana Rondolini的一套攝影作品,或許很形象地道出小子對現今香港的一些觀感......


  哀哉!悲乎!唯有以小子曾說的兩句話作結:「哀我城陷,悲港法亡。」 

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與七絃古琴在TC2 CAFÉ相遇的一晝

先說說事緣,小子是從家麟先生的博客得知這活動的。區先生是有心人,他曾出席這活動的主角鍾兆燊演示、講解古琴,留下很深印象,所以當這回先生在TC2 CAFÉ再設古琴欣賞會時(或者有幫忙聯繫?因為此前區先生有為這CAFÉ做專訪),便於其博客宣傳,讓小子有緣得知、參與,幸運幸運。


古琴示範和講解便是由80後(他自己說的)的兆燊兄負責。整個活動,他共彈奏了六首曲,作為古琴的門外漢,想像力又貧乏的小子,在專注欣賞下,除了感覺到一股文雅和閒適味外,以及注意他雙手彈奏的動作外,就再也體會不出甚麼了。數首秋意之作,如〈平沙落雁〉,小子並不能在腦袋湧現和秋有關的圖畫,真有點牛嚼牡丹之感。

右方的便是講者鍾兆燊。能近距離直面琴者,親睹琴技,實在是難得的機會。

  如此說來,小子白去一趟了?非也。兆燊兄配合古琴的講解帶有頗濃重的書卷氣息,滲透出他習古琴而覽閱群書的修養,這就是所謂的雅了,很對小子的口味。舉一例,他是如斯解構古琴的:古琴由兩塊木組成,上有七條絲造絃線,於古人看來,上板象徵天,下板象徵地,天地合一,雙手在七絃上彈撥,正是在這個世界上遊走,每一首曲,便如一回旅程,所以兆燊兄也前後強調了數次,每一次彈奏,他關注的是有甚麼收穫。他這種解說,帶有一種詩意。讓小子聯想到,一張古琴便是一個獨立的世界,若對一個視藝術如道的人而言,他席前的一張琴,便是他的宇宙,他的一切!

  此外,古琴是有三千年歷史的樂器,沉澱著無數的人與事,兆燊兄在解說時的徵引,正透出這種樂器的厚重。每首曲就是一個故事,古琴的每個環節也有文化的涵義,膾炙人口的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嵇康的〈廣陵散〉就不用多說了,讓小子更感興味、更深印象的,反而他說及的一些小故事,如上世紀的古琴家在文革時的遭遇,為避批鬥,或毀琴、或毀譜,令人心為之一傷;說到古之造琴匠,收富貴之人之訂造琴若干張時,將私藏造得最好的琴一二張以贈好友知音;又或古之琴師,臨老而投身造琴以傳得意門生等,則見趣味。解說古琴譜的減字譜時,則引二次大戰時,日軍見譜不解以為是軍事密碼一事,亦令聽者會心一笑。縱是對音樂無興之人,將之視作文化講座亦無不可,你也會有所得著。


這便是古琴譜減字譜,難怪日軍看不明,哈。

  老實說,兆燊兄的古琴和TC2 CAFÉ的結合,實是一次有趣的相遇。兆燊兄提到過,學習古琴的門檻高,可能正是古人為保存此道有意為之的,緊密的師徒制,正確保每一個學生皆盡可能投入其中,主動去尋求、鑽研,行的是精英制;TC2 CAFÉ的老闆則說他們的理念是,藝術的門檻應該盡可能低,讓更多的人能欣賞,哪怕只是試一試也好,正因如此,這CAFÉ才會每星期也開放上層作文藝活動的場地,讓不同的藝術人有演出的空間,理念實在令人擊節讚賞。關於藝術的雅俗的討論,已持續了無數年,愚鈍的小子無力定評,但兆燊兄的用心施力,卻確切地將古琴帶到小子這等俗人當中,讓小子開開眼界,實功德一件,感謝了。

P.S. 最後附上這家店的地址,朋友有機會便光顧一下吧,或去欣賞節目也是樂事。:)
地點:TC2 Café & Workshop 太子栢樹街23號地下,太子站D出口
電話:2388 9772

2013年10月18日星期五

真.孔子知多少?(三)--聖人知兵事

  繼上兩回解說了孔聖人的身高和巨力之後,今回論到說說他的軍事能力。在此強調,小子絕對無意顛覆孔夫子的形象,禮樂文教是其一生所宗,文德之高量,確是一代之驕,其思想亦澤及後世。只是小子想朋友了解孔夫子並不只是一個只懂讀書做學問、孜孜於教學的書呆子。

  說到孔夫子的軍事能力,小子必須直言,並不是說他如歷史上孫武、吳起、韓信等用兵大家般百戰不殆,留下赫赫戰功,而是從古籍中分析到,孔子絕非不知兵事之人,對治軍之法、戰爭之門,御射之道確有認識。在《論語.衛靈公十五》中記載了一回靈公和孔子的對話(同一件事,《史記.孔子世家》有記述,兼添上更多細節):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此處之「陳」,同「陣」,解軍伍行列。靈公是向孔子問軍隊陣型、列隊等事。孔子是向其直言未曾學過軍旅之事。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另一事:「衛孔文子將攻太叔,問策於仲尼。仲尼辭不知。」孔子對孔文子的問策,以不知軍事為由推辭了。那麼,何解小子會說孔子具軍事能力,這豈不是自打嘴巴嗎?


行軍布陣可是一極專門的學問啊!小子可真弄不清當中門道。
  
  原來,一切皆是謊言,真相是孔夫子處心積慮掩飾其知兵一事,但妙在這番用心,被他誠實的弟子揭破了。冉有(即冉求,字子有)仕於魯國季康子,曾為其統率軍隊,擊敗齊軍於郎邑。事後,季康子問冉有他的軍事知識是學習得來還是天生的將才(原文是「學之乎?性之乎?」)。誠實的冉有直言:「學之於孔子。」事載之於《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正論解》記述更詳,冉有的回應是「即學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聖,無不該,文武竝(即「並」)用兼通。求也適聞其戰法,猶未之詳也。」縱有對老師的恭維在當中,也明顯指出孔子之知兵事也。

  不懂耕作之人,怎樣也教不來一個人成為合格的農夫,能善用土地得好收成;同理,不通武學之人,無論如何也不能教曉別人耍出一套正宗的詠春。所謂「隔行如隔山」,專業技能是有很多專門的知識和細節,非真認識者不能教導他人,而排兵佈陣、治軍攻戰之道正屬此項,故此,可推而知孔子必懂軍事之道。

  前有述孔夫子亦懂射御之道,「射」是指放箭技能,「御」則是指駕駛馬車。老實說,有關他這兩方面的記載很少,先和朋友說說。《論語.子罕》記達巷黨人說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即讚美他所學淵博,但可惜沒有任何一藝極專長而獲美名。孔子聞說此事後和弟子說:「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譯成白話文就是「我應該說自己專長甚麼呢?御車?射箭?我想還是選專於御車吧。」姑勿論此則話語背後所呈現的教化含義,小子只集中說,若非孔子本身熟於御馬駕車,當不會作如斯之言。有趣的是,《史記.孔子世家》也有錄下同一事,但太史公補上了孔子弟子牢的說話:「子云『不試,故藝』。」即孔子曾向牢說過,他不受諸侯重用,所以才學習這些技藝。套用現代人的說法,這也算是好好裝備自己,提升職場上的競爭力了(這只是侃語,孔夫子可不是如此想的)。


春秋世,通常一車四馬,要熟練控制,四馬並進,大不易。
  
  《禮記.射義》及《孔子家語.觀鄉射》皆有記孔子及眾弟子在矍相一地的菜園練習射箭,有無數鄉人圍觀(《禮記》語: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但可惜的是,古籍並無直接描述孔子箭術之良劣,也無說明這班圍觀的鄉人是何帍圍觀,因慕孔子之大名而來?因見到一個巨人心感好奇?因見孔子箭術高明箭箭中紅而駐足?實無從判斷。那麼,會否有機會他不懂射箭呢?小子卻能肯定地答:絕不會。


小子想像不到巨人孔子,神力拉弓,氣勢當如何駭人!

  為何小子能斷言?因為春秋之時,上述三項(治軍、御車及射箭)皆禮儀中的項目。《孔子家語.論禮》有載,子張、子貢、言游三位弟子向孔子問禮,孔子的回應當中曾提及「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失其勢」等語;《禮記.射義》一整篇就是論說射箭之禮。而孔子就正是當時最重禮之人,在小時候玩過家酒,便是仿成人擺設祭器,模擬祭祀時的禮儀行動(《世家》語: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十七歲便被魯國孟釐子評為「年少好禮」;因見春秋之世禮崩樂壞,終其一生,為扭轉這局面,一路以其所習之禮樂,傳揚其治國王道於諸侯。這樣的孔子,為禮而習兵、御、射三藝是合理的。不過由於孔子不想諸侯捨本逐末,被他這些方面的能力吸引,所以言必及禮,不揚其兵才,不昭其巨力,不顯其射藝,不露其御術。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真.孔子知多少?(二)--釋讀者惑,兼述史料運用的基本概念

  小子〈真.孔子知多少?──壯哉大力士〉刊於輔仁網後,有朋友留言認為按周尺言,《孔子家語》記孔父身高十尺,應只有184公分。感謝該位朋友的留言,因為涉及到研究歷史時應用資料的概念,及運用原始史料的重要,故另起一文回應。


讀者之留言,引起小子思念解說一些治史的概念。

  首先,既涉及史書所用的度量衡單位,我們必先了解典籍的成書年代。《史記》是西漢武帝時司馬遷所著之書,正常來說度量衡當用漢制,因為讀者是當世之人,這是相當合理的。而且值得留意的是,《史記》是一本紀傳體的通史,由黃帝寫到漢武帝近五千年的歷史,涉及人物無數,斷無可能寫到某時期用某制,讓度量衡在同一本史書出現四、五版本,徒令讀者無所適從。甚至於同一卷書中會有交代跨代的世系,如何能不斷轉換?以《史記.孔子世家》為例,孔子為春秋晚期人,在這卷末,太史公評曰之前,依序交代了孔子的後代,有戰國世作《中庸》的孔伋(子思);嘗為魏相的子慎;特別一提曾做漢惠帝博士的子襄,司馬遷有記下他的身高,和孔子同是九尺六寸。難道在同一卷中,孔子的九尺六寸和子襄的九尺六寸竟是不同,而司馬遷卻又沒標注出來?小子可不能相信太史公會犯下如斯低級的錯誤,徒亂後世治史者。

  其二,要對歷史下正確的解讀、判斷,不同史料的互參是相當重要的。假若《史記》所記的孔子真按者所言周制一尺為18.4公分計,身高約177公分,縱觀同書其他卷,搜太史公有記春秋時人尺寸的,資料如下:《管晏列傳》記晏子不足六尺(約110公分),其車夫則長八尺(約142公分);《田敬仲元世家》記春秋晚期之齊相田常,「選齊國中女子長七尺(約129公分)以上為後宮」;《仲尼弟子列傳》記孔子有一弟子名子羔,「長不盈五尺(92公分)」;《滑稽列傳》記春秋時楚莊王的一位樂人優孟,「長八尺(約142公分)」。九尺六寸的孔子時人號為「長人」,非春秋世之人平均高度,不足六尺晏子是歷史著名的矮子,也不作參照,當以七、八尺為常人的身高。好,那麼我們應如何判斷書中應以周制或漢制之計為準?研究中國史時,不妨參以歷代古墓的考古簡報,可以從中引證史料之真偽。


古墓發掘現場。

  小子略搜得數篇商、周墓的考古簡報,〈江蘇宜興周墓墩古墓清理簡報〉(刊於《文物》2013年第四期)、〈陜西省寶雞市石鼓山西周墓〉(刊於《考古與文物》2013年第1期)、〈定州北莊子商墓發掘簡報〉(刊於《文物春秋》1992S1期),從所發掘出的墓中棺槨(棺在內,槨在外),以及墓中遺骨(未必有,因不少已腐朽不存)之長度,可推知當世之人的身高概況。〈定州北莊子商墓發掘簡報〉記1991年時,考古隊發掘出42座商墓,簡報中引了其中三座墓(M74M80M5);〈江蘇宜興周墓墩古墓清理簡報〉記錄了0204年所發掘出78座的東周齊國墓,簡報舉了M2M16二墓為例;〈陜西省寶雞市石鼓山西周墓〉則記下2012年所發掘出,商末西周初的M3墓。六墓的資料,讓小子以表格列出其棺和槨的長度:



M74
1.9,寛0.48
不見槨
M80
1.98,寛0.60
2.38,寛0.95
M5
不見棺
2.34,寛1.1
M2
2.37,寛0.77
3.35,寛2.2
M16
2.2,寛0.95
2.7,寛1.9
M3
1.8,寛0.7
內槨:長2.3,寛0.98
外槨:長2.7,寛1.3

  朋友從上表可見,普遍的內棺長度是二米或以上,推算周人的高度有1.7至1.8是合理的,個別有餘下的古人骸骨亦證明這點,可見下圖:


這是上引例M2墓的平面圖,特別留意右下方有比例尺,4公分等於1米,
計算下骸骨有約175公分長。

  若《史記》上例之歷史人物真按周制計算(平均只有1.3至1.4米),則和考古的資料不合,換漢尺計算,則和上引周墓之項目相符,故可判斷《史記》中所書之尺寸,應用漢制換算,實無足疑。考古資料是原始第一手史料,治史價值極高,實不容忽略,不妨互為參證。必須坦承,這可非小子淺陋之識能明這治史之途,實是閱讀史家何炳棣老先生著作《讀史閱世六十年》後,才略窺門徑。有志治史者,不妨細閱此書。 

2013年10月13日星期日

真.孔子知多少?(二)--壯哉大力士

  上回說到孔夫子的身高,被春秋時人稱為「長人」,今天台灣的籃球員陳建州(黑人)就給小子送來一張和姚明的合照,正好給朋友有一個直觀的印象,請看圖:

陳建州(左)身高190公分,正好和項羽身高相若;
姚明(右)身高226公分,比孔子略高;
中間那人按比例則應該175公分左右吧,正是普通人的高度。

  或許會有朋友會疑問,雖然孔子異常高大,小子戲名夫子為「進擊的孔子」,會否是紙老虎,銀樣蠟槍頭一名,中看不中用,其實手無搏雞之力?很抱歉,小子不得不坦白直說,孔子是一位和其巨軀相配的大力士……搜尋古籍,成書於戰國末的《呂氏春秋.慎大》記:「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西漢武帝時,劉向所主撰的《淮南子》中,其〈道應訓〉篇記:「孔子勁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另〈主術訓〉篇亦云孔子「力招城關」。東漢人王充所著《論衡.效力》曰:「孔子能舉北門之關,不以力自章。」相傳由春秋世人列禦寇所著的道家典籍《列子》,且勿論其古本真偽,歷代有學人疑是晉人張湛托作。在此姑當作晉代之書,其〈說符〉篇云:「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這是古代普通人家的門栓,請放大n倍,想像一下古城門之關的模樣吧。
  先為所引古籍釋釋義。「國門之關」是指古代國都閉城門用之門栓;「舉」即扛起、抬起、往上托之意;「杓」即拉開之意(可見《淮南子》之高誘注)、「招」有以手推物之意,三者皆動詞,總而言之,皆解孔子能弄開城門那門栓。好,問題在於,古城門之關有多重呢?必須說聲見諒,小子尚未能在古籍尋得直接記述門關重量的記錄。但按上世紀50年代至70代內地政府對古城遺址進行的考古發掘所知,以春秋世齊國首都臨淄和魯國首都曲阜為例,按考古所得,齊臨淄城外城(內城為齊王所居之所)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長約3.5公里,城牆寛約2030,四邊有13座城門,門道寛約10;魯曲阜南北最寛處約2.7公里,東西最寛處約3.7公里,四邊有11座城門,門道寛約7-15。小子無能力回到過去親手試試門關有多重,不過首都為一國最重之地,城門則是攻城戰中所必攻必守之處,若破則城陷有期,《墨子.備城門》中記錄了墨子和其弟子禽滑釐關於守城的方法,禽滑釐提及其世攻城戰有十二種常用的方法,當中的「衝」,就是指以巨木為武器衝車攻城門,若城門不夠堅厚,閉門之栓不夠重長,被衝車一撞,城門便破了。所以,小子純推測,作為緊閉近十米長(甚至更長)的城門的門栓,百多二百公斤也非奇事吧,嗯,重點是,絕不會輕。更重點是,孔子能弄起它。

孔子所擅長的舉關,到唐朝時,發展成武舉人考試的其中一種方式,
名叫翹關,就是舉仿門栓模樣的重木了。

  原來,「虎父無犬子」是真的,當大家以為一個2.2的巨人力士已夠駭人時,原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更厲害……《孔子家語.本姓解》記載了孔父的事跡:叔梁紇由於正室生了九個也是女孩,其妾生一男丁孟皮卻有腳疾(書記不詳,不知是否天生?是腳殘障?無解),故再求親於有三位女兒的顏父。顏父問三位女兒誰願嫁給叔梁紇時,是這樣介紹他的: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原來孔子已經是矮了,身高只有96寸,其父是高10尺(231公分)!而關於武力方面,則事見於《左傳.襄公十年》:魯國的秦堇父運載盛滿軍器之車到偪陽助晉軍攻城。這時候,偪陽人開啟了城門,眾將兵衝入城門內,怎料原來是計,門上有機關,城門突然降下,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叔梁紇登場了!「郰人紇抉之,以出門者」,「抉」在此即托起之意,他竟然將下降的城門托住,讓已中伏的將兵因而逃過此陷阱!縱難有數據知城門何重,但孔父這舉動,比之早有預備的舉重運動,實不可同日而喻,難度高多了!可見其力之大,所以事後秦堇父的主公孟獻子也讚美他是「詩(即《詩經》)所謂『有力如虎』者也。」

  原來,孔子是其父叔梁紇的弱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