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星期五

何謂「愛」?


若要選一段最膾炙人口的聖經話語,如繁星多的選擇中,這則無疑應佔一前列地位: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書13:4-8

耶穌命令門徒要「愛人如己」,孔子也曾向弟子解說儒家的核心理念「仁」,言及「仁者愛人」。

那麼,何謂愛?

此處二者所言的「愛」,非單是指二者情愛中的戀愛這樣狹義,而是一自身修養的最高標準,達到一種品行上的完人。

但基督教和儒家看待「愛」,還是有所差異。

儒家之道入世,在孔子世,其主張最終是想於治道上有所建樹,讓百姓安居,令世道太平,一切的磨練、修養皆朝此目標而前進,政治的意味甚重。故此,人若習得如何「愛」人,即得「仁心」,於個人而言,可謂「君子」乎,具道德而守禮,如春秋時之曾子、顏淵;若能進而治國,將「愛」擴而至治道,澤被百姓而無瑕,則成「聖人」,儒者的最終目標,若古之堯、舜、周公等。

基督教之道,則重內省,重向天父祈求,按聖經的教導,為寄望世俗人能參照耶穌基督的樣式,活出完人、遠離罪的生活,親近天父。所以,「愛」則成為一種方式,讓世俗人如我學習如何能步步走近這個最終目標,成為如耶穌般純淨無罪的人,可算純是個人的修養。

論二者之同,則是若世界充滿愛,社會應皆是大同之世,世上再沒紛爭。所以,寄語讀者,冀望各位能盡自身所能,行善、愛人,為社會播多一分善,令惡減弱一分,終有一天,愛與善會完全消弭恨和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